煤改电项目财政补贴压力大 企业垫资渐成常态

来源: iGreen  作者: xylona  时间: 2019.01.24  打印本页  分享:
2017年底气荒之后煤改气遇冷,煤改电市场愈发火热,在华北地区电采暖已经占据市场主流。

2017年底气荒之后煤改气遇冷,煤改电市场愈发火热,在华北地区电采暖已经占据市场主流。然而,煤改电较高的初始投资和运行费用始终为人诟病,特别是在一些消费疲软的西北地区和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地方财政补贴和采暖用户的压力表现得更为明显。

煤改电成本主要涉及两个部分,前期投入与后期用能成本,一般由政府大幅补贴前期投入,用户承担后期支出。在实际推进中,政府的财政补贴并非那么容易就落实到位,而在竞争压力下,很多企业为了拿到项目,纷纷选择垫资建设,这已成电采暖项目中的普遍现象。

地方财政压力大 企业垫资成常态

清洁供暖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民生任务、紧要任务,获得了来自中央财政极大的支持。2018年,仅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就由原先的12个增加到35个,每年中央财政支持共计174亿元。目前,多个试点城市已出台相应文件,承诺中央与地方财政以不同比例共同支持当地清洁取暖项目建设。

然而实践经验表明,地方政府财政面临巨大补贴压力,推广难度很大,这一点在煤改气项目大范围推广时已有了充分体现。去年就曾有媒体披露,河北某区2017年散煤治理实施煤改气不顺利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资金紧张。该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煤改气工程由4个公司负责,实行全额垫资,项目花费超3亿元,而中央财政补贴只有7000万元,剩下2亿元多元对于当地财政来说实在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如今,煤改电项目改造成本相较煤改气项目更高,市场也表现出对政府补贴的极大依赖。据国网能源研究院数据表明,以北京地区为例,考虑政府补贴后,电供暖费用可下降15%~36%,特别是空气源热泵,可低至20.8元/平方米,与燃煤热电联产供暖相近。但若无政府补贴,空气源热泵供暖费用39.3元/平方米,初始投资高达250元/平方米,与散烧燃煤供暖相比没有任何成本竞争力。

现实情况是,“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清洁取暖方针要求企业在项目中承担主体责任,地方政府面临财政压力时,有可能导致奖补资金的实际落实时间落后于项目建设,而用以缓解这一矛盾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就是企业垫资。

一位电取暖产品企业相关人士向CHPLAZA记者表示,做电采暖工程,多数都需要垫资,政府对电采暖企业的信任程度低,事后给款,比较平常。种种原因导致的补贴资金难以到位,都将影响垫资企业的资金回笼,导致企业利润不可持续,阻碍清洁供暖的实际推进。

对此,《中国散煤综合治理调研报告2018执行报告》认为,应建立长效的投入保障机制以及补贴时效和退出机制。加强财政补贴的绩效考核,明确补贴的退出时间和机制,提前谋划长效的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政府财政、能源供应商和相关企业、终端用户三方财务的可持续性。

另一方面,能够实施电采暖工程的企业众多,竞争较大,地方政府为了确保项目效益,往往主观上更愿意选择能够垫资的厂商合作。

取暖费用难收齐 垫资建设有风险

煤改电技术路线众多,在部分地区,一些采暖技术产品目前未获得或者仅有较小比例的资金支持,对于这些企业而言,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进行研发创新以降低成本,项目建设中也更有可能需要采用部分垫资或全额垫资的方式来抢占前期的市场份额。

以太阳能采暖为例,据了解,一套5千瓦光伏加5匹的空气源热泵,前期投入在4万左右,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如果没有补贴,前期巨大的投入会让绝大多数老百姓望而却步。因此,部分企业选择对光伏取暖项目建设垫资,如此一来,光伏取暖的实际用户前期基本无须支出,对企业而言技术推广的目的就更容易达到。但这一做法对部分中小企业而言具有一定风险,有相关人士坦言,如果通过引入金融机构,用各种融资模式解决前期投资大的问题,光伏取暖推广起来难度会降低很多。

西北地区冬季温度低,普通电供暖产品较难保证采暖效果,新型技术推广的风险则更多由企业承担。在新疆伊犁州某村,冬季燃煤锅炉取暖效果差,改造费用高,村级政府无法承担,某公司提出采用太阳能+夜间谷电采暖供热,经测算利用这一技术试点工程总投资近40万,经协商该公司同意全部垫资,公司每年以新疆采暖标准17.8元/平方米收取采暖费,直到收回成本后该系统交由村委会经营管理。

但就该类项目而言,项目验收及用户满意度评价受用户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在项目运营维护期间同样需要资金投入,若项目实际运行效果不及预期,企业资金回收期将大幅度延长。且西北地区村民消费水平较低,缺乏清洁供暖意识,拒缴采暖费等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并不少见,企业投入资金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此外,部分厂商为争取市场,针对规模较大的项目(如大学校区),明确表示可按照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操作,即工程项目可由厂商部分垫资,其垫资部分可从后期每年节省的采暖费中收回,但这一操作需要企业本身技术产品具有较好的节能效益,否则将具有一定风险。

从规避风险的角度考虑,企业需要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竞争力和工程风险防范意识。在承揽这些电采暖工程时要进行充分的工程项目风险评估,对于资金不落实或可能不落实的项目不可盲目承包。国网能源研究院专家建议,企业要拓展商业模式,大多数电采暖仍采用传统的商业模式,在业务范围、业务水平、经营模式、融资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局限,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可以在经济发达地区推广PPP等新型商业模式,努力改善供暖等涉及民生的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