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从单体走向区域 深圳国际低碳城为人营城

来源: 中国房地产报      时间: 2014.11.19  打印本页  分享:
当成长中的新型城市都争先恐后建设新城新区时,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深圳却显得出奇的淡定。不过,当你到深圳看过一栋楼,一座城,一个家之后,你会发现,这个沿海城市,仍有很多创新的思想和理念。

当成长中的新型城市都争先恐后建设新城新区时,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深圳却显得出奇的淡定。不过,当你到深圳看过一栋楼,一座城,一个家之后,你会发现,这个沿海城市,仍有很多创新的思想和理念。

一栋楼,就是深圳建科大楼,不久前刚刚入围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亚太地区绿色建筑先锋奖,被称作是一座“会呼吸的建筑”;一座城,就是深圳国际低碳城,近日刚刚入围美国保尔森基金会可持续发展规划项目奖,完美体现了城镇化过程中如何花最少的钱办想办的事的理念。

从深圳建科大楼到深圳国际低碳城,“筑绿”的范畴从绿色建筑单体走向了区域化城市体系,并以城市为平台进行技术整合,展开实践。

“低碳城市将是人类幸福生活的载体,它应该有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形态,以及消除居民后顾之忧的社会保障体系,它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精神,会让居民愿意在这里和它一起共同成长。”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青表示。

“我个人觉得低碳不低碳不重要,关键是人要幸福。不要告诉我一片树林是碳汇空间,能减碳,就告诉我一片树林看着会开心就行了。”国内一位研究绿色建筑的资深建筑师每过一段时间都会去深圳参观这些项目,他称自己从这些生命的痕迹中得到了很多设计灵感,“你真的很难不为之所动”。

探索区域低碳发展

在深圳市的东北部,地处城市边缘、深圳东莞惠州三市交界处,和我国众多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地区相同,这里产业低端、布局散乱、污染严重,万元GDP能耗高于地区平均水平,处于“半城市化”的状态。

也正是这个地区,两年前成为中国和欧盟领导人确定的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旗舰项目。

两年之后,在这个区域,一个充满低碳和国际元素的绿色发展样板——深圳国际低碳城正在形成。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协会和美国保尔森基金会合作发起的“2014可持续发展规划项目奖”评选中,深圳国际低碳城成为最终入围的两大项目之一。

这一奖项于2013年启动,每年都会颁发给一个城市发展规划项目,以表彰该项目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所提供的创新、有效以及可拓展的解决方案。

“深圳国际低碳城完全不同于以往在白地上规划建设的各种生态城,它是在深莞惠交界、已经建成却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的区域探索了低碳城市的发展道路,这需要同时应对复杂的用地本底情况。”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副总规划师张一成表示。

低碳城所在地区正是中国众多正在践行城镇化的区域的缩影。因此,在很多人看来,这里的低碳实践意义重大,其经验可以也有必要向全中国其他城市推广。

按照规划,到2020年,低碳城的GDP将接近400亿元,万元GDP碳排放强度小于0.32吨,人均碳排放强度低于5吨,低碳发展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人造城,服务城市发展

低碳并不是目的,关键是城市要为人服务。“在规划之初,我们就明确了一个理念,即为人营城、服务于城市发展。”叶青表示。

城市功能分区的科学性对城市的宜居水平有很大影响。深圳国际低碳城内创新实践产业园区、校区、社区功能混合的新型低碳发展城区,打破了“一家一户”的传统规划建设模式。

“未来的低碳城市是高效的、混合布局的。”叶青介绍,所谓混合布局,就是通过统一规划,将城市人需要的多种功能区相结合,力争实现公共开放空间最大化。这个社区不再是单一化的产业园区,而是将办公和住宅、餐饮、学校等生活配套需求混合在一起。

同时,低碳城的设计者提出了“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15分钟生活圈是指以居住区为圆点,步行15分钟所及范围为半径形成一个满足居住需求的辐射区域,区域内包含购物、生活、休闲健身、医疗、教育等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一个圆形居住中心。城市从钟摆式的布局发展为混合模式,减少了交通能耗和污染排放,也让人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家人,留给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虽然建设还在继续,但为了让低碳城成为宜居之所,设计者为这里的居民提供了诸多智能、低碳的生活方式。

“我们以绿色、低碳、便捷、高效为原则,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电动汽车等新能源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系统。我们制订了绿色交通系统规划,结合公共交通站点建设公共设施,完善路网‘微循环’,形成立体交通格局,通过交通的良好规划、接驳来提升出行效率,引导人们绿色出行。”叶青介绍说。

低碳与经济增长可“双赢”

近日,一份由英国、韩国、埃塞俄比亚与印度尼西亚等七国资助890万美元、耗时一年的《新气候经济报告》指出,再生能源成本下滑,科技日新月异与投资模式不断改变,意味着未来各个国家未必非得牺牲经济繁荣才能对抗气候变迁。“追求经济增长与减碳可‘双赢’。”叶青也表示,低碳城应该是集聚科技和人才的平台,并且将高科技全方位应用,以此营造一个低碳城启动区,配合具有深圳特色的营城模式,促进先进城区的形成,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为了打破传统的开发区“孤岛”模式,低碳城与周边已经规划布局的新能源(核电)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坪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坝光新兴产业基地通过快速路相连接,形成东部低碳发展“星座式”总体格局和坪地—坪山—大鹏低碳经济发展走廊,实现低碳产业发展与低碳城市化建设结合。

同时,低碳城土地整备工作实施了政府主导、政府出资的单一模式,由特区建发集团为国际低碳城土地整备项目提供资金保障,确保土地整备工作“不差钱”,坚持边整备、边规划、边建设、边招商“四同步”,改变了以往政府出让土地的传统做法。另外,低碳城注重新建建筑与旧城改造的完美结合,园区内没有大拆大建,而是改建原有的建筑,融入绿色技术和细节,传统的民居也被最大限度地保留。

没有农民“被上楼”、不搞土地财政、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在低碳城的设计者眼中,传统城镇化的套路,不允许在这里上演。这座“正在成长中”的国际低碳城已成为深圳在新型城镇化道路上的一次重要探索。(记者:焦玲玲)

  •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