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清洁取暖峰会各路专家观点总结

来源: 南方能源观察  时间: 2018.08.28  打印本页  分享:
2018年8月25日至27日在雄安新区召开的2018国际清洁取暖峰会暨工程应用展上,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郭智透露,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进一步加强各部委之间协作,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推进清洁取暖规划的落实。
2018年8月25日至27日在雄安新区召开的2018国际清洁取暖峰会暨工程应用展上,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郭智透露,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进一步加强各部委之间协作,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推进清洁取暖规划的落实。要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北方地区资源禀赋、供暖时长等特点,从实际出发,采用宜电则电,宜煤则煤的供暖方式;率先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取得明显成效,并在推进过程中特别注重发挥好雄安新区示范带动作用。

以下是各路专家的观点摘录总结:

鼓励煤炭高效清洁利用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副巡视员吴险峰:清洁取暖不是简单去煤化

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重在抓好落实。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技术路线。

清洁取暖要利用本地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等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合理确定改造技术路线,尤其是对于农村散煤要把好技术关,选择可复制、可推广的清洁取暖技术路线。避免路线选择不当,进行二次改造,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不良社会影响。清洁取暖决不是简单去煤化,不是不要煤炭,而是鼓励煤炭集中高效清洁利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倪维斗:重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在清洁供暖领域的应用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煤炭都是我国能源利用的主力军。不应“一刀切”“去煤”,更不应“妖魔化”煤炭。一方面,我国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决定了煤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30多年发展经验也证实,煤炭对国民经济的贡献重大。因此,在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情况下,就因环境污染而将煤炭“妖魔化”,甚至见煤就砍、见煤就杀,我认为对煤炭不公平。

天然气的确是一种很好的能源,但我国“缺气”的资源禀赋从客观上限制了它的大量使用。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现已接近40%,且这一比例仍在增加。如此宝贵的天然气资源,应用在更为合适的地方,拿来大量用于供暖,显得有些暴殄天物。

清洁煤的高效利用是解决清洁取暖问题的根本,更是未来能源利用的重点所在。例如,先进的燃煤发电技术就是其高效利用路径之一。

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清洁燃煤专委会主任孙宝玉:清洁煤取暖也是清洁取暖

针对清洁取暖,我不认为完全采用传统的清洁能源进行取暖的才叫清洁取暖,在运用能源过程当中达到清洁效果的取暖方式,也应叫清洁取暖。清洁能源不是对能源的简单分类,而应指能源利用的技术体系,同时,还需强调经济性和排放标准。也就说利用地热供暖、太阳能、天然气取暖是清洁取暖,利用清洁煤取暖也是清洁取暖。

以新型水煤浆清洁排放高效燃烧技术为例,该技术应用已超过100多个项目,是基于流态重构理论的清洁高效燃烧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在炉内进行污染治理,将常规的末端治理变为源头治理。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一刀切、去煤、谈煤色变都不可取,应该把煤炭的丰富资源利用好,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清洁取暖不是简单的“煤改气”或“煤改电”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谢秋野:清洁取暖不是简单“双替代”,关键应抓散烧煤

我国北方地区城乡建筑取暖总面积约206亿平方米,如果全部“煤改气”,一年用气量约2000亿立方米,而2017年全社会用气量才2373亿立方米;如果全部“煤改电”,一年用电量约需2万亿度,而2017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一共才8695亿度。单从能源供应的层面看,已经困难重重,若再加上每年的财政补贴负担、安全等问题,未来的清洁取暖工作将面临更多挑战。

单一采用天然气和电简单代替现有取暖方式还有待研究,清洁取暖不是简单的“双替代”。

事实上,我国取暖用散烧煤2亿吨,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的关键应该抓散烧煤替代。

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徐伟:气代煤、电代煤项目的可持续问题有待考虑

近年来,煤改电和煤改气方面的问题已逐渐显现,煤改气在农村实施有三大风险:气源保障、安全风险、运行成本;煤改电的电网改造投资及工期能否按时等都存在困难。煤改气,2017年度已集中出现气荒。煤改电,农村电网正常改造升级到2000瓦,一户投资大概为5000元,煤改电后户均容量至少要升高到6000瓦,投资至少要1.5万到2万元。同时,对国家电网而言,每年能施工的煤改电工程量有限,如果只装了设备,电网改造却没跟上,可能农户照明用电都得不到保障。

提到清洁取暖不得不提试点城市。去年第一批12个试点城市完成热源清洁化面积是16亿平方米,但建筑能效提升只有1.6亿平方米,具体到农村,其建筑能效提升面积都不到10%。未来农村做这么多气代煤、电代煤项目,它们的可持续性问题有待考虑。

第一批试点城市,一户的清洁取暖设备初投资大约2万元,电网改造1.5万元,能效提升要1.5万多,如果政府补贴没法持续下去,面对高昂的取暖费,农民很可能会返煤或者获得感很差。第二批试点城市的相关政策更为完善,以前技术路线只提到“宜气则气、宜电则电”,现在是“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煤则煤、宜油则油、宜热则热”,有了更大空间,关注重点也更容易落地。

应该充分利用余热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余热大有可为
一份电相当于四份热,若不科学地用一分电生成一份热,实际是极大浪费。对此,提倡在末端加大用电比例,如通过热泵技术等方式实现电热转换、提高热电比。

北方冬季只需保证屋内维持在20摄氏度左右,即可满足供暖要求。因此理论上说,任何20摄氏度下释放的热源都可应用,此前一度被忽视的热电联产乏汽余热、一些工业生产中排放的低品位余热等,实际上均大有可为。

尤其针对低品位工业余热,我国工业生产耗能目前达25亿吨标煤以上,在此过程中排放的100摄氏度低品位余热超过5亿吨标煤。这些低品位余热60%以上位于北方供暖区,每个冬季的排放量约达1亿吨标煤。其中绝大部分热量是以冷却塔散热的方式排出,导致每年冬季工业耗水量达30亿吨水,相当于南水北调工程每年调水量的三分之一。如能将50%工业余热用于供暖,再加上70%热电联产提供的热量,可为北方地区200亿平米建筑提供35W/㎡基础负荷热量。由此,既可兼顾可靠性、安全性、灵活性,也可避免过量供热,形成一个满足各种不同需求的良好供热局面。

国务院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副主任白泉:推广余热利用战略价值大盈利的情况,还得从价格的形成机制和中长期的预判角度进行思考,从我们国家的天然气资源来看,人均的保有量只有全世界人均的7%左右,最近几年新增天然气的需求基本都是来自进口,天然气需求的大量增长必然导致国际市场上天然气价格有走高的态势,在这个基础上去挣钱难度也非常大。如果我们有很好的技术,比如长距离管线、余热技术在居民取暖中应用,能够对冲天然气未来的潜在的需求,这样也让我们天然气价格保证在适当能够接受的范围,尽管从技术上讲有优势,但是从天然气价格稳定的角度将,推广余热利用用于采暖等战略价值还是很大的。

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副理事长刘荣:挖掘余热,同步实现大数据信息化

以热电联产余热为例,这是最好的清洁供热,但我们还远没做到深度挖掘京津冀地区热电联产的余热以及其它工业余热,这些余热的挖掘必须要统筹,靠一个市、一个县、一个镇的能力去挖掘它周边热电联产的余热和工业余热,是无法协调的。

提及清洁供热,大家将更多焦点放在清洁热源上。但在京津冀发展清洁供热过程中,必须把大数据信息同步实施,切不可荒废。

跨地域、远距离长输送的能源互联如果能够实现,大数据信息化将更显神威。现在远距离长距离输送的管网在全国做的非常成熟,但这些远距离长输送的管线都在本市做,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而言,做到“跨地域”这三个字太难了。
只有同步实现大数据信息化,才能强有力支撑清洁供热。因为大数据信息化能够关注到能源利用是否高效绿色,能源供应是否安全,排放是否环保,能够检测运行是否安全,还能检测到用户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民生是否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