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首次编制地热规划:2020年供暖面积将达4.5亿㎡

来源: 中国环保在线  时间: 2017.12.06  打印本页  分享:
在环境要求比较高的京津冀地区,地热能供热将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在“十三五”和能源有关的系列规划中,中国首次编制了地热能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在京津冀地区,到2020年地热能供暖面积将达到4 5亿平方米。
在环境要求比较高的京津冀地区,地热能供热将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在“十三五”和能源有关的系列规划中,中国首次编制了地热能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在京津冀地区,到2020年地热能供暖面积将达到4.5亿平方米。


地热——这一安全高效的清洁能源,一直在为人们改变能源资源结构和改善环境作出重要贡献。伴随雾霾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工作,在国家清晰的顶层设计下,“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正迎来第二个春天”。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地热能已经成为能源型、技术型资源。从默守一角的“小透明”,到能源直接利用水平位居世界前列,近年来,我国地热能产业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2017年4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可再生能源供热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地热能供暖位列重点推广的供热类型之一,引发社会关注。

更早之前,则是2017年初印发的《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指明,全国新增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11亿平方米;新增地热发电装机容量500兆瓦。到2020年,地热供暖(制冷)面积累计达到16亿平方米,地热发电装机容量约530兆瓦。且专门规划京津冀地区地热能年利用量届时达到约2000万吨标准煤。

相对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地热是唯一不受天气、季节变化影响的可再生能源。地热能具有储量大、分布广、清洁环保、稳定可靠等特点,是一种现实可行且具有竞争力的清洁能源。近几年,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地热能已经成为能源型、技术型资源。诚如地热供暖替代的是供暖锅炉的燃煤和直燃的散煤,不产生污染物。地热供暖为当前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一条重要的路径。

目前,我国地热能供暖行业已有一定发展。全国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非常火热,尤其是用地热来供暖,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利用率。北京、天津、河北、陕西等地的地热直接集中供热利用已形成一定规模。其中,京津冀浅层地热能等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位居全国前列,未来将大有可为。公开资料显示,北京有10个地热田、天津有8个地热田,河北省有30个地热田。这些地热田在平面上连片分布,为规模化开发奠定了资源基础。

各省(区、市)面临着压减燃煤消费、大气污染防治、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等方面的要求,给地热能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近日,京津冀三地发改委联合制定的《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印发实施。该计划提出,2020年京津冀煤炭消费力争控制在3亿吨左右,支持以地热能、风能、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开发举措。而与潜能相比,我国目前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还只是开始。

但我国目前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还只是开始。据经济参考报12月4日报道称,中国地质调查局将组织开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地热资源调查评价科技攻坚战,重点开展河北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天津东丽区等地区的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业内专家指出,京津冀地区地热资源本身丰富,且开发和利用程度较高,正在成为我国最大的地热城市群,不仅节约了化石能源,而且对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在“十三五”时期,随着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南方供暖需求的增长,地热集中供暖将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汪集此前分析,未来4年内如果有5%的供暖通过地热实现,蕴含的商机将超过百亿元。具体来看,从建设受益及产业供给两个维度考虑,受益弹性最大的是钻完井业务,其次是地源热泵等设备,而地热产业链中勘探、钻完井、地源热泵各类设备等三个环节或将率先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