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明:绿色建筑不仅烧钱,还要赚钱

来源: 观点地产网  时间: 2017.06.12  打印本页  分享:
现在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时机越来越好。

        有人问田明,朗诗一直在做绿色地产,但这个领域在国内刚兴起不久,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吗?田明竟感慨道,十几年前做绿色地产比现在可难多了。

       十几年前,绿色建筑概念刚传入国内,没有示范性项目,市场认可和接受度低,材料采购成本高,各方面资源匮乏。

       现在呢?空气、水等环境污染成为全球性问题,可持续发展被列入政府重点工作计划,绿色健康、低碳环保以各种形式嵌入日常生活,受到各方关注。
       
       国家领导人近几年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连一向以利润为重的资本市场也将可持续发展纳入了企业的评估考核中。

       2015年底,香港联交所正式宣布,要求平台内的上市企业发布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ESG),披露企业运营过程中对环境和社会影响的相关指标。随后,上交所及深交所亦先后发布《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要求企业在发展的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

       显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再仅针对政府,企业也需要在创造利润的同时承担对消费者、社会和环境的责任,于生产过程中体现人文价值,为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现在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时机越来越好。”一直坚持做绿色建筑的朗诗在经历市场拓荒期后,也迎来了春天。

       坚持绿色住宅的意义是什么?

       全球环境问题悬而未决,要推动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关系民生的房地产行业无疑需要“挑大梁”。

       5月26日,目前正担当国内绿色建筑“挑大梁”角色的朗诗绿色地产在香港举办了一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介绍其发展历程以及其中所体现的企业社会价值。

       “我觉得联交所做这件事情挺对的,要发布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对我们来说一点都不难,而且有一个非常好的展示机会。”朗诗绿色地产董事局主席田明表示。

       对多数房企而言,绿色建筑不仅需要技术,也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利润的压缩,所以像朗诗这样将绿色环保视作多年发展的长期战略,并一直坚持下来的企业实际上少之又少。

       即便最初朗诗更多是出于寻求差异化发展的目的而选择绿色地产领域,但十余年来其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作的贡献并不因此减少。

       从2004年实施绿色科技差异化发展战略开始,朗诗的理念便是“为人造房”,推崇人、社会、环境和谐共生,遵循总资源消耗最小化的原则,提供健康、舒适、节能、环保的产品和服务。

       获得多项国际认证大奖的朗诗“布鲁克被动房”,就是使用绝热材料和复杂的门窗结构保温隔热,同时利用太阳能和家电设备的散热为居室提供热源,减少或不不使用主动供应的能源的新住宅产品。

       这些说辞看着或许有点虚,结合数据后就能真正体现朗诗所坚持的“绿色环保”这四个字背后的实质性价值。

       2016年,朗诗所有地源热泵机房总碳排放量6万多吨,比普通的减少1.49万吨,相当于节省2100万度电,而这些电可以让特斯拉跑1亿公里,绕地球赤道2600圈。

       简单几组数字,关于朗诗的绿色住宅却无需再多言。凭此技术优势,朗诗占据了目前国内高舒适度、低能耗建筑市场90%的份额,业务也迅速在绿色住宅需求量同样巨大的美国市场铺开。

       近来备受内地房企追捧的香港市场,朗诗也有意拓局,但与其他房企将获取比内地更高利润回报目标不同的是,朗诗瞄准的,是香港建筑高能耗下潜在的市场和价值。

       因为需求量太大,开发商几乎稳赚不赔,不重视产品质量,建筑节能性差,加上全年气候基本属于高热高湿,一年有11个月要开空调,香港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其全球经济金融中心的地位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据悉,2015年香港建筑运行产生的能耗在香港社会总能耗中的占比达到了58%,而在全球绝大部分地区,该项比例普遍不超过50%。

       所以,田明直言,“朗诗特别想到香港来”,也一直在争取机会进入香港市场,不仅因为这是一次绝佳的品牌推广机会,更因为“如果在香港把绿色建筑做好的话,价值非常大。”

       显然,一旦找到机会进入建筑能耗惊人的香港,朗诗的绿色科技将有更大“用武之地”。

       由此来看,除了抓住机遇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朗诗继续坚持绿色住宅的意义,似乎已慢慢倾向于当今环境管治议题下企业责任和价值的体现。

       绿色建筑不仅烧钱,还要赚钱?

       因为绿色建筑每平方米成本会比普通建筑高出不少,所以并不受大多数企业的青睐,即便愿意尝试,更多也只停留在项目或营销层面。

       相比之下,朗诗旗下已拥有1600万平方米的绿色建筑以及30万业主,2016年经营收入48.45亿元,同比增长约170.2%;年度利润约为6.07亿元,同比增长约26.5%。

       这一组数据,就如同朗诗告诉其他企业,“做绿色建筑不仅是个烧钱的事,还是赚钱的事”,从而推动更多房企进入绿色建筑领域。

       在田明看来,朗诗在绿色科技地产领域最大的贡献也并非实现了行业技术上的创新,而是“做绿色建筑赚钱了,而且赚钱效率比其他的高。”

       十几年前,绿色建筑概念刚从西欧传入,国内没有示范性项目可参考,客户接受度低,采购成本高企,且从设计咨询到施工、设备、物品选购等资源都严重不足,当年选择进入绿色建筑领域“吃螃蟹”的新手朗诗可谓勇气可嘉。

       如今越来越多国际企业被吸引到国内办厂,建筑材料采购成本大幅下降,配套、客户、市场等问题也基本解决,加上政策的支持,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条件和市场时机越来越好,未来无疑会有更多的房企择机布局。

       已在绿色建筑领域领先同行多个身位的朗诗,也开始以绿色建筑为基础进行转型升级,寻找新增长点。“朗诗所有的战略、布局等都是基于对宏观市场的看法。”

       田明判断,房地产行业正从住宅快销、高周转的1.0模式向精细化、专业化的2.0模式转变,房地产行业也越来越接近泡沫破灭临界点,未来十年内或将出现一次行业大洗牌。

       鉴于此,2014年朗诗开始向“产品差异化、资产轻型化、市场国际化”战略转型,定位纵向一体化专业能力的国际化开发服务商。

       围绕地产业务,朗诗培育了建筑设计、装饰、物业服务、地产金融、养老服务等事业部,并让这些业务各自落地生根,最终如榕树般“独木成林”,抵御未来可能到来的危机。

       2016年朗诗开发服务等轻资产业务与重资产投资产生的利润已基本实现了对半,未来还将取代传统重资产成为盈利中的大头,在项目中的平均股权占比也逐步从2015年的73%下降至39%左右。新拓展的养老、设计院、装饰、金融等业务亦都已产生现金流。

       “朗诗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田明表示,目前战略转型已棋到中盘,预计再用2-3年时间便可完成。

       即便资本实力、土地储备、规模等在行业中仍处于中等规模,但田明并不认为大就代表强,在房地产这个大海里,规模多大的企业都犹如其中的一艘小船,可能会在风浪中“翻船”。

       凭借产品技术、商业模式等长处,风浪来的时候,提前做好防守准备的朗诗就会显现其真正的战斗力,“朗诗发展历程中,每次超越都是在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