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绿色就业

来源:      时间: 2011.03.30  打印本页  分享:
绿色就业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全球都正处于对这一问题深化认识的过程中。迄今为止,还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关
绿色就业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全球都正处于对这一问题深化认识的过程中。迄今为止,还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关

 绿色就业的概念

 

  绿色就业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全球都正处于对这一问题深化认识的过程中。迄今为止,还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关于绿色就业的定义,对这一问题的本质更缺乏探讨。这种现实不利于绿色就业的发展。
 

(一)绿色就业的范畴

  绿色是指生态环境良好。为了可持续发展,需要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生存环境进行绿化,也就是对产业结构、产品生产的技术和工艺、产品生产的组织方式、生活方式等进行绿化。从实践出发,绿化具体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多发展对环境影响小的产业,主要是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有机食品、可再生能源、服务业、高新科技、植树造林等;二是限制发展对环境影响大的产业,主要是能源、冶金、建材等重化工业,造纸等轻工业;三是绿化/净化生产过程,通过开发新的生产工艺、降低或替代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高效和循环利用原材料、降低污染物的产生量、对污染物进行净化治理等;四是城市和农村的公共环境设施建设和维护,以及公共环境保护与治理;五是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六是围绕经济绿化发展绿色服务业,包括绿色信贷、绿色技术、绿色设备、绿色保险、绿色认证等。
 

  就业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受劳动力市场供求机制调节,受产品市场影响。产品供给的总量和结构、产品生产的技术和工艺、产品生产的组织方式等,决定就业的数量、结构和就业模式。绿色就业就是采用绿色技术、工艺和原材料进行生产的就业,就是从事绿色产品生产和服务的就业,就是直接从事环境和生态保护工作的就业。所有从事经过绿化的经济活动的就业都是绿色就业。所有从事绿色经济活动的就业都是绿色就业。
 

(二)绿色就业的特性/规定性

  要理解绿色就业概念,必须要清楚绿色就业的如下特性或规定性:
 

  1.“绿色就业”强调的是就业的环境功能,而不是就业本身的劳动属性。
 

  “绿色就业”特指劳动者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助于保护或恢复环境质量。绿色就业本身并不一定是体面的就业,绿色就业本身的工作环境、劳动条件也不一定是绿色的。

  绿色就业并非绝对不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就业,是指那些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程度显著低于通常水平、能够改善整体环境质量就业。也就是说,绿色就业本身可以有“深绿”、“浅绿”等不同分类,非绿色就业也可以有“黑色”、“棕色”等不同分类。
 

  从其环境功能来看,绿色就业具有四个特征,即降低能耗与原材料消耗的“非物质化经济”特征,避免温室气体排放的“去碳化经济”特征,将废物与污染降至最低的“环境经济”特征,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和环境服务的“生态经济”特征。
 

  2. 绿色就业在整个就业中所占的比重,与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式相关。
 

  经济越发达,就业绿化的程度越高。以工业、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越高、经济增长方式越粗放,就业绿化的程度越低。也就是说,绿色就业的发展具有不可超越的客观性和历史阶段性,我们可以促进但不可能跨越发展阶段。
 

  评判绿色就业的标准是相对的,与特定背景下的环境标准相关。如发达国家的非绿色就业在发展中国家可能就是绿色的,目前阶段绿色的就业可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就成为非绿色的就业了。也就是说,绿色就业具有动态发展性。

  3. 绿色就业是对现有就业的逐步改造,以及在现有就业基础上的新创造。
 

  绿色就业并非都是新的就业。一些绿色就业是以前没有的崭新的工作类型,但是大多数绿色就业是建立在传统专业和职业基础上的,只是工作的内容和能力要求发生了一些变化。即使是完全崭新的产业和技术创造的完全崭新的绿色就业,其供应链也主要是由钢铁、机器零部件制造等传统产业的工作构成,只是这些工作的内容发生了一定变化,有了新的技能和绩效要求。
 

  绿色就业既包括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也包括由此带动的间接就业机会,还包括诱导衍生的就业机会。直接的绿色就业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企业的就业;更多是间接的,如污水处理设备生产企业的就业;诱致性就业如电子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带动的就业。

 

绿色就业的发展现状

 

  绿色就业在我国已有较长的发展过程。我国环保事业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已形成环保产业;植树造林从建国以来就开始了,年年植树造林;太阳能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风力发电这些年发展迅猛,生物质能发电也得到发展;工业企业三废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淘汰落后产能陆续关停了一些污染和能耗大户;发展循环经济、废品回收利用正在规范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绿色就业。
 

(一)绿色就业涉及的主要行业的就业情况

  2007年末,我国经济活动人口为78645万人,从业人数76990万人,其中,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分别为31565万人、20787万人和24637万人,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为41%、27%和32%。城乡就业比例分别为38.1%和61.9%。
 

  绿色就业遍布行行业业。根据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多少、以自然资源为原材料的程度、对经济的贡献率、以及对就业和收入的贡献率等指标来衡量,绿色就业主要集中在六类经济部门,即可再生能源、建筑、交通、基础工业、农业和林业。
 

  1. 工业

  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2004年末,全国工业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就业人员共计12209.6万人。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中,采矿业888.8万人,占9.2%;制造业8390.5万人,占87.0%,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64.5万人,占3.8%。在制造业中,需要向绿色就业转型主要涉及纺织、皮革、木材加工、家具、造纸、石化、医药、建材等行业,共计超过4000万从业人员。
 

  2. 建筑业

  2004年末,全国建筑业法人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就业人员共计3253万人。建筑业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中,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占84.0%;建筑安装业占8.8%;建筑装饰业占4.4%;其他建筑业占2.8%。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合计15463.8万人。与统计年鉴数据相比,相差5000多万人,应该属于漏统的灵活就业人员。
 

  3. 交通运输业

  2004年末,全国交通运输业从业人员1586.7万人,其中,个体交通运输经营户就业人员933.4万人。在653.3万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铁路运输业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172.5万人,占26.4%;城市公共交通业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123.5万人,占18.9%;道路运输业203. 1万人,占31.1%。
 

  4. 第三产业

  2004年末,全国房地产业就业人员合计405.4万人;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员合计4677.8万人;住宿和餐饮业就业人员合计1384.6万人;其他第三产业就业人员5852.8万人。第三产业合计从业人员15419.0万人。与统计年鉴数据相差9000多万人,应该属于漏统的灵活就业人员。
 

  5. 农业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2007年底,农业从业人员31444万人。
 

  从绿色就业涉及的重点行业的法人单位的就业情况看,不包括农业共涉及8423万人,包括农业则涉及39867万人。其中,能源、资源行业1253.3万人,冶金464.3万人,非金属矿制品业872.5万人,轻工597.6万人,化工1136万人,建筑3253万人,交通653.3万人,水力、环境和公共设施193万人,占二三产业单位就业的比重分别为6%、2%、4%、3%、5%、15%、3%、1%,合计占39%。考虑到个体经营户就业、以及漏统的灵活就业人员,人数应该更多,比重应该更大。

 

新能源行业就业人数 (人)

http://www.chinado.cn/uploadfile/gif/2010-1/201015181541153.gif

 

  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能源行业主要是调整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能效。传统能源行业就业将减少,除了太阳能以外,新能源带动的直接就业有限;原材料行业和加工制造业主要是通过技术改造,节约资源和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技术进步通常都会导致直接就业减少;建筑业主要是开发节能建筑和对建筑物进行能效改造,节能建筑发展受制于市场需求,直接就业前景并不乐观;交通行业主要是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的直接就业效应也较小;农业主要是发展生态农业,林业主要是营林造林、发展生态林业等。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林业和农业新创造绿色就业的潜力也受到限制,主要是就业替代。总体上,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的直接就业效应不乐观。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的就业效应主要在间接就业,主要是环保产业发展带动的就业。
 

  向绿色就业转型,最终导致就业的总量、结构、增量和就业形式发生变化。
 

(二)绿色就业的发展现状

  1. 环保相关产业就业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有力地拉动了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环境保护相关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状况公报》,2004年,全国环保环境保护相关产业国有单位和年销售(经营)收入2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单位从业人员 159.5 万人,其中,以水污染治理设备和空气污染治理设备为主的环保产品行业从业人数16.8万人;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为主的资源综合利用行业从业人数为96万人;以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服务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服务为主的环境保护服务业从业人数17万人;以节能产品、低毒低害产品、低排放产品和有机食品为主的洁净产品从业人数23.3万人。
 

  环保产业发展迅速。据环保产业协会最新统计,2008年,我国环保产业单位3.5万家,从业人员300多万人,仅占当年非农就业的0.66%。
 

  2. 新能源行业就业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我国的基本战略。可再生能源是全新的行业,其发展必然会带动就业增加。根据有关研究,到2007年底,全国新能源行业总的就业人数约为110万人,主要分布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行业,其他行业较少,占当年非农就业的0.24%。
 

  据有关研究,每创造一个直接工作岗位,风能需要投资115万元,太阳能光伏电池需要91万元,太阳能热利用需要70万元,生物质能需要14万元。总体看来,可再生能源单位就业所需投资都远远高于传统产业所需投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这样的工作岗位实在是太过昂贵。中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以煤为主。2005 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的比重为68.9%,石油为21.0%,天然气、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等所占比重为10.1%,而在同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只占27.8%,石油36.4%,天然气、水电、核电等占35.8%。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完成,为进一步实现发展目标,未来能源需求将合理增长,这也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尽管到2020年将实现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重达到20%,可以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预计将达到220万,但可再生能源行业与传统原有能源业的就业机会并不会像美国那样出现逆转。在较长时期内,传统能源行业就业仍然占主体。
 

  3. 火电行业“上大压小”对就业的影响

  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中国还通过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提高能效、节能减排。其中,电力行业是节能减排的大户。这些环保措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根据相关研究,2020年前,关停小火电机组将使 60万人的就业受到影响。据本课题组对火电企业的调查,因机组关停而失去岗位的职工,其中只有1/10能够在新建的大机组的辅助岗位重新就业,其余的50万人重新就业存在困难,需要就业帮助。
 

  4.林业绿色就业

  森林是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在这方面的就业潜力巨大,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造林再造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建立农林复合系统、加强森林可持续管理创造的就业;二是木材生产和加工,三是林产化工、林机制造、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经济林、花卉和竹产业等。
 

  根据相关研究,每增加1公顷森林面积,可以增加一个就业岗位。我国从2002年开始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10年的造林任务达0.76亿hm2,预计可安置2280万人的就业,平均每年200多万人。根据《中国林业年鉴2008》,我国已建立各类森林公园1200多处,2001年全国森林公园接待游客达8300万人,创造综合收入500多亿元,直接或间接创造各种就业岗位350万个。中国竹林面积、蓄积量和竹材年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被誉为竹子王国,竹产业的发展尚有很大潜力;此外,花卉业也是世界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中国有悠久的花卉栽培史,品种丰富,开发和就业潜力巨大。安置林业就业3000万人推算,仅占农业就业的9.5%。
 

  另一方面,保护林业资源,也使以开发利用天然林资源为主的135个大型森工企业(国有林业局)出现严重的就业问题。就业受到影响的41.28万集体所有制职工没有安置政策,纳入安置规划的48.4万名富余职工,安置资金不足;进入再就业中心的无法出中心;受林区产业结构单一影响,岗位有限,一次性安置的职工就业无门;在岗职工承担着沉重的企业办社会负担,工资水平低,缺乏工作积极性;营林作业、木材生产是林区的主要工作,季节性强,劳动力需求应时而变,造成很大部分一线职工季节性失业。林业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承担了巨大的就业成本。
 

  关于我国绿色就业的现状还尚待深入研究。仅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我国对全球的绿色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我国的绿色就业只是刚刚起步,相对于7.6亿的就业人口而言,绿色就业的比重还很低,而且,发展绿色就业的代价巨大。特别是,由于就业结构还比较落后,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淘汰落后产能不但使一部分职工面临失业的威胁,还增加了巨大的职工安置的经济和社会成本;绿色发展对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提出严峻挑战,技能转换和提升成本巨大;一些新的绿色岗位被创造出来,但所需投入巨大,技术成本高昂,并且以替代原有岗位为主,真正净增的绿色就业机会有限。发展绿色就业任重而道远。

本文作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  张丽宾
  •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