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推进建筑产业化别开生面

来源:      时间: 2014.05.04  打印本页  分享:
2012年,安徽合肥市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千亿元建筑产业战略目标,并于2013年将其列入市8大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目前,远大住工、宇辉集团、中建国际等产业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合肥。
 一块块预先置入钢筋的模板运行在流水线上,依次浇注搅拌好的混凝土;机械振动让混凝土均匀密实,然后送进层层叠叠的恒温“蒸房”等待凝固;最终从模板里倒出的,是一个个建筑墙体或楼面构件;到了建筑工地,不需要脚手架,不需要防尘网,一件件焊接装配妥当,就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这就是“设计标准化,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施工装配化,建筑装修一体化”的建筑产业化。2012年,安徽合肥市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千亿元建筑产业战略目标,并于2013年将其列入市8大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目前,远大住工、宇辉集团、中建国际等产业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合肥,产能超过500万平方米,建成及在建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产业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

 

政府如何引导一个新兴产业发展?合肥在建筑产业化进程中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不给政策给市场。为盘活市场,合肥在建筑产业兴起之初没有急于出台任何形式的鼓励和奖励政策,而是根据客观实际,两年内果断拿出近200万平方米的保障房、拆迁安置房项目以及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12个政府性投资项目,形成产业化菜单,变企业“锅找米”为政府“米等锅”。与此同时,政府积极搭桥,推进住宅产业化企业进入商品房开发市场。目前,已有融侨开发企业与远大公司、中海开发企业与中建公司合作开发商品房,以及万科公司运用产业化建设模式,自主投资建设住宅商品房。

 

规范市场促发展。合肥在两年的实践中完成了建筑产业化4大体系建设:技术标准体系——成立专家库,运用专家评审方式,创新建立了本地住宅产业化技术标准体系;招标投标体系——从单一来源谈判到邀标,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创新推出了公开招标确定总承包方的全新模式,大大降低了建造成本;服务管理体系——将住宅产业化列入全市重点项目和8大重点工程统一调度,市委书记定期调度、市长每季度调度一次、分管副市长每月调度一次、市产业化办公室每周调度一次,遇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激励竞争体系——出台《加快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保障行业有序竞争,促进产业稳步拓展。

 

在靠市场引领、规范促进建筑产业化发展中,安徽合肥实现了“四大可控”。

 

一是质量可控。通过公布产业化建设的各项技术规范标准,预制构件在工厂生产,现场组装、装修与施工监督同步,确保产业化建设全程在阳光下运行,并实现全程可追溯。二是价格可控。运用现有的总承包招投标方式,中标企业独立承担生产、组装、施工等全部建设过程,省去中间环节,施工成本大为降低。2013年,市级公租房产业化建设项目中标价格已由原来的2600元/平方米下降到2265元/平方米。三是时间可控。较之传统建设方式普遍存在的工期长、延期因素多等问题,产业化建设工期缩短了约三分之一,且能保障按时完工。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5万平方米公寓楼,86天按时实现了结构封顶。四是节能环保可控。采用产业化方式发展建筑业,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环境污染和能源损耗,经过对近两年建筑产业化成效初步测算,比传统建筑方式节约劳动力50%、节约木材80%、节水50%、节约施工耗能30%、减少施工废弃物约70%。目前,合肥提出的建筑产业化综合效益分析课题已上升为住建部研究课题,这将是国内首次对建筑产业化综合效益进行系统分析。

 

“建筑产业化不仅将改变老百姓的居住环境,也将改变整个建筑业的发展格局。”合肥市房产局局长汪菊喜这样告诉记者。

 

不久前,全国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PC)生产与施工技术现场交流大会在合肥召开,原定500人的会议来了1000多人。合肥已经明确提出,争取到2017年,全市新建保障性住房建筑产业化率达到50%以上,城市重点区域内具备应用条件的建设项目优先采用装配式技术进行建设;2020年,装配式建设技术在全市大规模应用,预制装配率达65%以上。

  •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