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绿色建筑与低碳园区高端论坛在京举办
2016年12月2日中德绿色建筑与低碳园区高端论坛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报告厅举行。友绿网作为本次的媒体支持单位,受邀参加了此次活动并进行了全程报道。
2016年12月2日中德绿色建筑与低碳园区高端论坛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报告厅举行。友绿网作为本次的媒体支持单位,受邀参加了此次活动并进行了全程报道。以下是会议实录:
论坛现场
黄献明:各位嘉宾,各位领导,各位学员,各位同事,大家早上好。非常欢迎大家来清华设计院参加我们今天的这样一个中德绿色建筑与低碳园区高端论坛。下面我们正式开始论坛的活动。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所 副所长 黄献明
首先请允许我对今天到会的嘉宾和领导做一个介绍。
首先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兼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先生;
德国DGNB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内斯·克莱西先生;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院长袁昕教授;
DGNB城区认证系统负责人…(英文)(名单没有);
DGNB中国委员会负责人张凯(音)先生;
Dress&Sommer公司建筑师、DGNB城区国际培训师阿莉莎·魏斯坎;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严宾(音)教授;
五加一周连集团(音)、五合国际副总裁卢求先生;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灰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振伟先生;
中国建设标协绿色生态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叶凌博士;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助理林波荣教授;
北京清动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潇儒先生;
感谢以上嘉宾光临本次论坛。
首先我想邀请庄院长致欢迎辞。
庄惟敏: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还有尊敬的DGNB的主任,还有袁老师,各位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今天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举行中德绿色建筑低碳园区高层论坛。我们知道,DGNB有它很悠久的历史,包括它在全球范围内、不仅仅在德国广泛的影响力,事实上清华这边我们开展绿色建筑低碳的研究也有相当长的时间,除了我们建筑学院,我们有自己的研究体系,包括大家看到的我们隔壁的节能中心,我们规划院和设计院也有专门的绿色建筑和生态低碳研究的机构和部门。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契机能够将我们的科学研究,我们的标准制定、政策推进,以及我们在项目上的一种合作能够一起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庄惟敏
今天的论坛会有很多专家会献上他们的研究成果,跟大家在这里面分享。论坛之后,我们也会和德方一起来深入探讨我们下一步可以研究的、可以一起共同合作的方向。
我想今天这个会意义重大。我也代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清华大学设计院欢迎各位莅临,希望今天的会能够给大家带来很好的收获。感谢我们德国的同行们给我们带来非常精彩的演讲,我们期待着我们的合作能够持续开展。
谢谢各位。
黄献明:非常谢谢庄院长百忙之中光临我们的论坛。
下面有请DGNB首席执行官约翰内斯·克莱西致辞。
约翰内斯·克莱西:大家好。非常感谢有这样一个非常温暖的致辞,谢谢庄惟敏院长。
我要感谢我们大会的主办方,每一位参会者,这对DGNB来讲是一个非常荣幸的机会给大家介绍德国,以促进中德的友谊。谢谢,非常高兴。
黄献明:下一位致辞的是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袁昕院长。欢迎袁昕院长。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袁昕
袁昕:首先代表清华同衡欢迎在座各位能够来到美丽的清华园,在这里非常感谢我们的德国DGNB的朋友,感谢我们的很多这么多年一直关注绿色建筑发展的同仁们。
从十年前,我们国家第一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出台实施,到今年整整十个年头了。2007年的时候,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来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这样一个产业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到2015年,才进一步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时候,把它提升到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这样一个高上。这么多年,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还是在持续关注和重视。
但是,昨天我们在讨论张家口的规划的时候,其中有一个目标叫建设避暑、避霾旅游目的地,听起来还是很有些伤感。以往承德一直是做避暑圣地,现在河北北部地区居然提出避霾的概念,由此也看到我们在这个方面的工作还是任重道远。这么多年来,清华同衡在关注绿色建筑的发展,我们也努力做一些实践,近些年跟英国BRE的战略合作,在今天我们能够和德国DGNB的朋友共同探讨这样的建筑在中国或者在世界范围内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这对于我们国家绿色发展也是一个极大的帮助。所以我们也非常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推进我们国家中德绿色建筑与低碳园区以及相关的方面有更多的探索,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样也为我们的大众、百姓能够减少一些将来避霾这样一些实际上带来的生活上的困惑,使得我们的发展更可持续。
在这里,我衷心大家,祝今天的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希望大家在这样一个讨论学习中能够有所收获。再次感谢大家。谢谢。
黄献明:谢谢袁院长,谢谢三位嘉宾的致辞。
下面进入第二个环节,本次论坛的主题报告阶段。我们在这个阶段会请八位专家从各自的角度,从中德两国的绿色建筑实践的状况和经验的交流和介绍给各位做精彩演讲。
第一位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袁镔教授,他的发言题目是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展望。大家欢迎。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袁镔
袁镔:尊敬的克莱西先生,各位来宾,上午好。我今天想用15分钟的时间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和对它的展望。我讲两个:
一个是发展现状和成效。
另外一个讲发展的前景和展望。
首先从我们国家从2006年颁布第一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来,真正是2008年开始正式评价。第一年我们评价了10个项目,从2008年开始,每年绿色建筑评价项目逐年增加,到2015年,我们评价1441项,从2008年到2015年,7个年头当中,我们总共评价3979项项目。今年可能一会儿郭振伟介绍得更详细。
看我们国家评价的总规模,我们认证从2008年开始,也就140万平方米。到去年,是1.6亿平方米。这7年之间,我们总共认证面积到4.6亿平方米的,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
我们绿色建筑发展进行这么大规模的评估,有这么大规模的面积,我们每一项建筑,评价绿色建筑平均面积要达到11万平方米左右。但是到底成效怎么样?所以在2013年、2014年由绿建中心郭振伟主任和清华大学几个单位联合,对中国当时评价1300多个绿色建筑项目进行了后评估,就实际调查研究。当时的调查研究主要分四个方面:
第一,技术经济方面的合理性。
第二,减少资源能源消耗的实际成效怎么样。
第三,减少和降低环境污染的实际状况怎么样。
第四,群众的满意度。
在1300多个项目当中,中国的状况比较复杂,气候区有严寒地区、冬寒地区、冬暖地区等等,每个地区都抽了一部分建筑。我们的类型有公共建筑和住宅,总共调查一共是130栋,86栋公共建筑,居住建筑14栋,抽查了130多栋建筑。详细情况我就不能讲了,来不及时间介绍,我简单介绍办公建筑状况。
调查的55个项目当中,节能率基本在50-80%,平均节能率62.4%,节能效果显然大大优于同类建筑水平。(见PPT)这个是当时50多个项目的节能率调查统计表。
办公建筑不同的气候区都抽调了一部分建筑进行实际的调查,调查下来,我们现在国家有个建筑能耗的标准颁布的,这个标准分一个预测值和实测值和目标值。在严寒地区,月测80千瓦时/年/平方米,目标60,实际上我们在沿海地区我们实测值是73度电。夏热冬天地区72,夏热冬暖地区77,这个是低于预测值,基本接近了目标值。所以我们绿色办公建筑的整个节能效果还是相当好的。
这是我们和中国的绿色建筑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和美国LEED一星、二星、三星的比较。显然我们国家绿色办公建筑平均能耗每年每平方米是75千瓦时,美国是150-200千瓦时,大致我们在办公建筑能耗水平相当于美国的同类建筑的40%左右。
另外从成本上来看,当时调研来看,这几年随着我们国家建筑标准的提高,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也逐步在降低,包括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在内,一星级都在像公测是在140块钱以内,居住是在70块钱以内。最近这个又降低了,各个地方节能要求成本,增量成本又减少了。三星级居住建筑评价下来差不多100块钱,每年每平方米正常成本在100块钱左右。绿色建筑的发展在经济增量成本投资上也在逐步减少。
下面我简单讲一下我们绿色建筑发展前景与展望。2013年我们发布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来看对绿色建筑有要求,当时要求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达到10亿平方米,现在我们是4.6亿,和这个目标有很大的距离。有一个情况,像北京市和全国有好几个省市,他们对于所有施工图的新建项目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他有一个绿色建筑的要求,在施工图上审查阶段要完成,虽然没有达到国家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但是有一些比如节能、节水都提出了基本要求。这批我们都没有统计在内。如果这批也统计在内,数量也很大。像北京市、上海、江苏等等很多城市都有相当一批低于我们的一星,但是高于普通的节能建筑这样的水平。
第一,要求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30%,城市新区建筑全部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星级绿色建筑要达到30%,这里当时提的标准。这几年,我们绿色建筑已经成规模化区域型发展,全国现在统计下来,以绿色生态城区,生态城,低碳生态城这样的名字命名的项目已经有150多项。这150多项当中,少的3-5平方公里,大的到30-50平方公里。最近我们刚审查北京市通州的行政区,六平方公里,我算大致面积在400多万平方米。像昆山的华侨绿色生态城区等等,全国各地建设的生态城区,基本面积都在几百万平方米。所以按照全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状况来看,建设部制定绿色城区的评价标准,同时制定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区技术导则,绿色校园评价标准,这都是规模化区域性的要求,像绿色经济评价标准不光包含着绿色交通、土地、人文、资源、能源,还包括了信息化,人文和产业和经济等等,更加全面。绿色规模化区域性发展对城市的基础区域性要求更高,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二,我们国家建筑工业化、住宅装配化的发展。按照国家规划要求来讲,到2020年到30%的新建筑,我们每年新建筑面积是16亿平方米,绿色建筑要有4.8亿平方米,这个量非常大,如果仅仅靠手工作业,不管是工期还是资源能源浪费都是很大的。国际上今年来看,实现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化以后,不断是缩短工期,在资源能源的消耗上都会有很大的节约。所以这个是我们现在各个地方试点性的建筑工业,一般节约施工能源是20%,节水63%,节约木板87%。建筑垃圾可以减少到90%。这个对于我们保护环境非常有利。
另外就是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我们国家大致有50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因为过去技术经济条件的问题,大致有35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是在节能保温,绿色化上做得比较差的,属于我们下来要进行改造的范围。国家制订了一个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对1.8亿北方地区采暖进行改造,“十二五”期间将有4亿平方米的建筑进行改造。还有5000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在夏热冬暖地区有将近1.2亿的居住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所以这个量是非常大的,而且要求2020年的时候,北方地区的居住建筑的采暖问题全部解决。这个为中国节约能源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再一个是发展被动式低能耗绿色建筑,这个是我们向德国学习的。这个是2011年中国和德国签订了协议,在中国建设了16个被动式低耗能的绿色建筑,总面积是16万平方米。2014年有37个项目,列为建设部低能耗的示范建筑,总能耗达到33万平方米。
实际上这两年从2015年、2016年,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发展又有很大的发展。不管是严寒很冷地区,在夏热冬暖、夏热冬冷地区都有这样的项目出现。所以在中国被动式,德国方的影响之下,中国制定自己正在制定标准。中国比较复杂,气候区比德国要复杂,中国有夏热冬冷、夏热冬暖,还有温和地区,而且有一个设想,到2020年,或者2030年,中国新建建筑有30%的建筑要达到近零能耗,相当于德国的被动式低能耗的标准。被动式建筑中国秦皇岛实验的项目“在水一方”,还是很成功的。技术上看比较简单。目前看主要是投资问题,投资增量达每年每平方米增量成本达到700%,相当于增量成本达到20%左右,增量成本如何消化以后降下来,用低耗的建筑在中国还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北京市通州区确定了有好几个项目要马上按照德国的被动化要求项目建设。
在技术上发展中国也非常快,一个是地缘热泵,当时是推广性的,现在在中国大江南北地缘热泵非常普通了。技术上的发展还有很多项目,我就没有时间详细介绍了。
再一个特别值得大家关注的就是绿色建材的进展中国绿色建材从第十个五年计划开始,到“十一五”、“十二五”,将近10年的时间进行了研究,研究绿色建材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等等。现在对于中国对绿色建材有一个定义,节能减排、安全便利,这是中国对绿色建材的定义。现在研究的中国绿色建设评价体系有评价标准,制订了绿色建材认证制度和产品目录。
2015年8月,工信部和住建部联合发布了促进绿色建材生产行动方案,这个方案中规定新建建筑的绿色建材比例要达到30%,绿色建筑的应用比例要达到50%,试点示范工程要达到70%,既有建筑改造比例要达到80%。这是对中国绿色建材发展是一个非常大的促进。同时对中国绿色建材行业的生态淘汰低的产品也是很大的促进。相信绿色建材充分发展以后,中国绿色建筑的水平和质量会有更大的提高。
谢谢大家。
黄献明:非常感谢袁老师从很高的高度对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和未来的趋势做了一个简要的回顾。主要还是因为今天咱们论坛时间比较短,袁老师的时间不太多,如果给多一点的时间的话相信会有更当的内容和大家分享。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 副主任 郭振伟
下一位演讲嘉宾是郭振伟先生,他是来自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灰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是整个全国性的学术团体,在绿色建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非常欢迎郭主任对中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发展和目前来看标识的认证情况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大家欢迎。
郭振伟: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是中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发展及标识认证情况。这个内容和前面袁老师讲的有些许重合的地方,袁老师不光是我们标识评价机构,也是整个我们中国的标识评价资深的专家,对于行业的理解和发展的把握自然要比我更全面一些。希望我讲的有一些内容能够给袁老师做一些补充。
第一部分,今天来的可能会有一些人不了解,其实我们最早的标准的发展是从2003年就开始了,当时为了办好奥运提出绿色奥运、人文奥运。那个时候提绿色奥运的时候,很多人并不一定能够理解绿色是指的绿色建筑,可能仅仅是指要把它怎么更环保、更节能或者更节水的办好。这个标准在2008年奥运会上面确实体现出来了,我接触到的一些奥运场馆的资料就是有上一些节能或者节水的措施,2006年我们熟悉的50378这个标准发布了,一直到现在基本上可以说是用了10年的时间。现在还有一些运行标识的项目还在用这个标准。当然,这个为什么现在还在用,我也可以解释,虽然住建部53号文很早发了,新标出现以后旧标要终止。但是有一些地方跟政府拿地申报这个项目立项的是签的就是必须拿到三星。我们都知道,标准修订之后,三星的要求是大幅提高了。如果不用旧标准,这个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还是会有少量的旧标的项目出现。但是我们划了一条线,今年之后,我们不再受理2006版标准的运行标识。
我个人总结了一下2006版的标准实施使用的阶段,有这么两个特点:
一个就是定性的条文,从内容上来讲,定型的条文比较多,定量比较少,这个真的用过这个标准的人,大家对这个都有体会。
第二,我们在使用这个标准的时候,各种细分的需求不断出现,比如前面袁老师提到的校园建筑的评价标准。协会在这方面会比国家标准或者是行业标准,因为它有一系列复杂的程序要走,协会标准研究会先行一步。
到2014年的4月,我们大家盼望的修订的标准发布了,和2006版的标准相比,要求整体上是有提高,并且定量的内容大幅度的增加,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对于咨询也好,还是做评价也好,评判的细分可以做得更细一些。
但是考虑到刚才前面说的一些因素,它的推广的进度还是比较慢的,即使在国内标准在各个地方是强推的情况下,比如设计标识基本上都可以做到用新标评了,运行标识不光是我们这里,有些地方也会出现用2006版标准区评价这种情况。
另外作为基础标准,基本上大家共同的对它的一个定位,作为基础标准,指导意义也是比较大的。在此基础上,细分标准也会跟着新标升级。
另外还有一个特点,2014年发布的时候,基本上我们可以说我们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能成为一个体系了。在此之前我们还不能说。因为在此之前,基本上只有一本母标准的情况下,各地的标准也是比较零散的,没有形成一个普遍的规模化的标准。
这个是简单统计一下,从标准的层级,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标准分级中应该是包括起标的。从阶段的话设计、施工、验收。评价是和前面三个阶段不是时间上的延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评价标准最多,现在统计下来有31个地方省市都有了自己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31个省市并不是说简单理解成我们31个省市自治区,不是的,有些地方,像山东省有省标,青岛市有市标,会出现一个行政区内多个标准。
我们再简单看一下罗列的标准。可以看到设计、施工、运行基本上每个阶段都有,评价阶段国标是现在有十本标准,分别是这些内容。我可以挑一些给大家讲。
比如像绿色商店的应用其实还不是很普遍,大部分会用50378评,医院建筑有一些出现了,博览建筑基本上比较少,饭店建筑业比较少,既有建筑评审工作今年已经正式开展了,我们做了第一批的评价工业建筑评价标准从2013年发布以后,现在一直在用,但是数量和民用相比差别还是很大。区域标准,生态城区和校园。
这是地方的设计标准的统计的表,我们可以看一下,基本像北京、上海、江苏这些。但是我要跟大家分享的一点是,并不是所有的省市出了标准之后绿建工作都推广得很好,这个我们后面有一个按照项目数量,各省市的排名,这是施工的标准,这是地方竣工验收的标准。从这三个环节,我们也可以受绿色建筑已经向全流程的监控,向全流程的监督或者引导这个方向发展。
我们看一下认证的情况。袁老师刚才有介绍,我稍微补充一下。我们统计的数据比袁老师掌握的多六个月,因为标识评价管理工作放开了,所以数据统计的难度大幅度增加了,每个地方的报备的时间节点不同,有的地方评完了管理工作也跟不上,我们现在只掌握到6月份。
这里跟大家分享的一个地方就是运行的数据。运行的数据是偏低,仅占5%左右,每一个项目的面积大概是11.6万。我个人理解,实际上我们就是评审过程中住宅的体量太大了,本没有低于10万平米的。这个是我们做的一个2012年-2015年数量的对比。我们发现其实它的年环比增速或者环比发展速度是逐年降低的,但是可能是跟我们体量是越来越大有一定关系。各星级的构成,可以看到是一二星级是平分秋色,三星级占了20%,这个和我们初步的认知其实也是符合的,三星级的要求是偏高的。按类型分,工业建筑占幅非常非常小,但是这部分的空间还是蛮大的。
这个是我个人做的,在今年的绿色建筑年度发展报告上也有出现。我个人觉得,我们整个的绿色建筑发展的指数有一点拐点出现的意思。这条趋势线,各阶段的高点,偏离值可以减掉。趋势线可以看出我们从2011年一直到2015年,基本上算是上半年都是一个指数趋势上升的阶段。从2015年下半年有一个拐点出现。这个拐点是不是成立,我觉得需要时间检验,这是我个人的发现。
这张表是各省市的绿色建筑的标识数量,这部分是从互联网指数统计的,这是百度的功能。我们对比这两张表可以发现,我们一般会把这张表把它分为三个梯队,比如前面的1/3,称为第一梯队,第二梯队,第三梯队。这里检索比较活跃的就是第一梯队。所以这个和我们是互相印证。我们从这里可以看一下,江苏、广东这些,这些地方基本上都有了地标,31个省市,刨掉重复,也有像西藏、新疆没有做标准,没有制定自己的标准。第一梯队中,比如像江苏,虽然制订了地标,但是后来废止了,没有用。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绿色建筑的发展当然需要标准的引导,但是并不是说制订了地标就一定能把绿建工作推广得好。
我们在统计中也发现,现在绿色建筑的认证多元化了,最直接的一个体验就是LEED仅次于国标,它在市场份额占到大概30%左右。BREEAM相对数量比较少,没有成为主流的,DGNB不知道是不是我个人感觉,如果不对的话大家可以结症。我觉得DGNB占得比BREEAM还要少一些,本地化推广上面还是会面临一些困难。像WELL是今年,或者是这两年突然比较热的概念,国标的本地化工作也在迅速的跟进。
高星级我们总结了一下,特点就是各方面都比较全面,无论是技术也好,还是效益的把控也好,甚至是性能指标的定位也好,各方面都比较全面。
最后再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袁老师前面也提了,我们整个的发展态势中,我们整理出来的几个发展的方向。比如绿色建筑标准在升级,对既有建筑的关注是越来越多。
第二,创新升级,对建筑工业化,BREEAM、碳减排啊,在2014版的标准中都有体现。
第三,产业在升级,对于带动的建筑工业化,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生态城区,可以讲互相推动。比如像智慧城市中也会涉及到绿色建筑的这部分的指标。
第四,深度在升级。袁老师也提出道路,像被动式建筑、健康建筑这些。
我个人觉得,可能我们对于绿色建筑的理解相对于五年前,甚至是十年前,我们的认识更加多维,我们认识的深度也可以说是更深一点。从建筑本身到环境,到现在以人为本。
第五绿色建筑的评价也在升级。这个是从2015年住建部发的53号文说起的。它推广市场化的第三方机构。但是实际上因为我们地大物博,行政管理在各地都有各地的特色所以第三方的市场推进实际上在各地的反映还是不一样的。有些地方是偏重于以立法的角度推进确保绿色建筑的实施,不去干预标识评价机构怎么做,但是有一些地方会形成一种垄断。
绿色建筑的效率在升级,也是我提到的,江苏是我们所知的第一个对绿色建筑立法的省市,其它像贵州、江西、浙江,或多或少的也在跟进。
总体来讲,我觉得通过这六个发展的现状也好,或者是趋势也好,我个人感觉,我们现在绿色建筑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或者是一个转变的阶段,我们大家都在探索绿色建筑怎么做,怎么丰富它的内涵,这个探索可能和五年前,十年前相比不一定是数量上的增长,但一定是质量上的提升。
谢谢大家。
黄献明:非常感谢郭主任很详尽的介绍。这是目前我们知道有关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相关标识的一个最新的统计数据。对我们了解和推动下一阶段的工作会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德国的DGNB系统从我们国内的一个实践来说,目前还是在起步的阶段,大家对它的理解或者是了解远远不够。我们知道DGNB系统实际上是在国际上非常有特色的系统,是首个被称为第二代评价体系的体系。从很多方面来说,其实对我们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完善,我们国家的绿色建筑科学更持续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今天非常有幸邀请到约翰内斯·克莱西,我们DGNB的CEO过来给我们对DGNB的整个系统做一个非常系统的介绍。这个会非常难得的,无论是对DGNB还是对我们国家的绿色建筑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有请约翰内斯·克莱西先生。对我们德国的DGNB系统做一个系统的介绍。大家欢迎。
德国可持续研究委员会DGNB CEO-约翰内斯·克莱西Dr. Johannes Kreissig
约翰内斯·克莱西:非常感谢。大家好,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不光是DGNB这个组织的哲学理念,同时也想介绍一下评价的方案,给大家举一些例子,再讲几个重点。
我们的理念是什么,到底背后我们的信仰是什么?怎么可以进一步的提升环境的质量?
首先是关于DGNB德国的可持续发展学会,这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机构,是2007年建立起来的,有120个创始机构,同时现在已经增加到1200个会员机构了。我们总部是在斯图加特,而且一方面我们学会要实现我们的使命,另外一方面我们还要组织认证的工作。现在我们主要是核心重点放在德国的市场。
关于可持续建筑我们已经是全球进行了1800项的认证,大部分这些建筑都是在德国。DGNB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机构,我们这个机构有各种各样的利益攸关方,是跨越整个行业链条的。你可以看到,在这里边有很多建筑,建筑师、工程师,强有生产商,还有投资者以及开发商等等,他们都是在我们的学会当中的会员,这样多元化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通过这样一个多元化,他可以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视角来制定我们的方案,我们这个系统就是各个会员。我们有400个会员是在委员会当中把他们的知识贡献在一起,制定DGNB的系统,这也是我们这个系统的优势所在。它不是几个人的工作成果,而是很多的会员共同的智慧结晶,把他们的技术专长都带进来。
我们再来看一下DGNB我们自己把自己定位成平台,把人们汇聚在一起,把经验汇聚在一起。在这个平台上,让他们来进行协作。从业务的角度来讲,我们有三个领域,一方面是DGNB的系统进行建筑和地区、城区的认证,强有支持的领域,那就是我们的DGNB,…(英文)Nutshell,也就是我们去推动整个产品的行业把他们的产品进行升级,展示自己产品的绩效和性能。
还有就是学术,学术领域我们认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可持续的建筑是非常信的领域,需要我们进行各种不同的活动。同时也和很多大学进行合作。我们还会支持这些大学把可持续的建筑纳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同时我们提供培训,和合作伙伴一起提供各种各样的培训。
这个我们再来看一下。(见PPT)DGNB的组织我们是有一个愿景的,这个愿景对我们非常重要,我们的愿景就是在设计和建造的建筑能够是满足当前和未来的需求,让未来的子孙后代也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我们不光是关注我们今天拥有什么,同时我们还会预测一下未来他会有什么样的意义。
这个愿景的措辞可能你们之前已经是看到过了,实际上在80年代的可持续性建筑的报告里面的措辞非常相似。当时我们已经引入了未来子孙后代的概念,需要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的竞争理念是:
第一,效率。这个概念也是众所周知的,效率就是说以更少的资源获得更多,比如能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个领域就是效率就是一个正确的概念,我们需要获得更多,比如更多的舒适、付出的能源更少,或者是努力更少。但是效率并不是完全等同于可持续性,比如说我们在看市内的空气质量,或许效率不是一个恰当的概念,我们在选择恰当的材料,所以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我们需要跳出框框来思考,我们需要不同的思考方式。所以在这里有一个例子,他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比如我们在洗衣服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洗衣机,也可以是用一个干衣机,也可以在太阳底下晒衣服。但是干衣机需要能源,另外一个是太阳给予我们的能源。所以你看一下这样不同的概念,在很多情况下是很重要的。
另一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重组性。是不是我们真的是有必要有三辆车呢?某一个时刻我们只需要开一辆车,何必要三辆车呢?我们是不是有必要用300平方米的房子呢?你一直都在这个房子里吗?所以要思考一下,我们到底需要什么,真正的价值是什么?这就是充足性的概念。
这些个方面之间也可能有相互竞争的,这个可持续性就是要把各个方面进行平衡和权衡。这个是可持续性发展的1987年蓝图的定义,这是我们的指导原则。国际层面上,这个定义是联合国所制定的。
我们也知道,千年发展目标,在2000年之前就制定的千年发展目标,我们看看能实现什么。在2015年,联合国的2030目标设定了17个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它是想把这个可持续性非常好的综合,里面包括什么。我们谈论可持续的时候到底考虑什么,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可持续性大于绿色的,在里面是包括绿色的,同时还有其它的不同的方面。但所有的这方面在建筑的环境、建筑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从我们的角度来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把可持续性关联起来。我们可以看到,在实现这些国际目标,我们到底可以贡献些什么。(见PPT)这是一个很大的伞,我们知道我们总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的愿景是什么。待会儿还会回到这个介绍DGNB的系统是怎么来制定的。
我们有了这样一个综合的方法,我们就开始去设计DGNB的系统,就是一种可持续性的机制。对我们来讲,我们需要非常了解市场的需求的机制和指标,要实现市场的需求,比如像德国的市场,有很多的投资者、开发商他们有自己很多的权力,比如投资者可以去订购可持续性的建筑,所以他必须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最终是不是可以能交付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他必须要了解什么是可持续性的建筑。待会儿还会详细来讲一下。
就是一句话,我们要考虑的不是任何重要的事情都可以进行计算的,并不是每一个计算的事情都是重要的。我们有了这样的指导原则,我们把它带入到实践当中,它就意味着我们要有自己的原则,怎么做正确的事情。
在我们定义这些指标的时候,我们必须要选择正确的指标,否则的话我们就会把这个市场或者每一个人导向错误的方向。其中的一个原则,从这里面我们提取出来的,我们必须要去避免把负担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比如解决一个问题却引出另外一个问题。比如解决了能源问题,但是未来又出现了垃圾的问题。举个例子,比如舒适的问题解决了,但是空气污染的问题、室外空气的污染又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们要平衡,我们要知道我们做的工作的后果是什么样,这样我们可以考虑到未来。生命周期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来进行分析,去选择恰当的标准做出决策。
第二,我们要考虑利益攸关方的各个角度,不光只是说一个利益攸关方,或者投资者或者开发者,而是每个人、每个利益攸关方都可以在这里面找到自己的利益所在,这样才能够成功。我们必须要确保这个时间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们很晚可能才知道这是错误的、不恰当的决策,但是很难改变了。所以我们需要尽早收集到充足的信息。
另外我们还要有专注性,最终你会发现,每一个主题都有一个专家,这个专家都会告诉你,这个是最重要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是全球的考虑,然后把最重要的事情作为我们的重点。并不是其它的专家是不重要的,但是从全球考虑角度来讲,我们必须要有侧重点。
联合国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也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他有自己的重点。我们要有全球的思考,这也是我们如何设计DGNB的评估系统,我们用三个支柱的可持续性。环境方面就是绿色建筑,还有经济的质量,不光只是少数人能够负担,还要看功能和社会价值,也就是把人放到核心的地位,以人为本。
下一个演讲,我们的专家也提到了这些对比,这里是绿色建筑,这也是人的部分。LEED这些等等可以综合在一起。我们不应该把它分分隔开来,我们要综合起来。并不是以人为本,或者以环境为本应是环境和人要共同考虑的,我们人就是环境的一部分。在支持这个方面对我们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可持续性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去关注技术的质量,就是我们所做的工作的质量,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比如说它的服务寿命,如果我们建造了一个建筑,如果寿命是双倍,也就是说我们投资是一半的,如果按照时间来除的话。
这个部分就是帮助我们实现我们的目标。这里可能是非常的详细,也非常的小,可能去阅读。这就是评估系统本身,我们有一个典型的打分、评级,就是你必须要实现相应的目标。要有80%-100%,你就可以是评级为铂金,还有一个最低的质量标准和最低的性能,如果总的成绩是80%,但是对每一个质量必须要达到95%以上。比如在社会这一块,你必须每一项指标都是要在65%以上,要有一个平衡。
我们再来看一下评估表,这也是结果的透明度。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蛋糕的每一个切片,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重要的因素,你可以看到到底这个项目的成绩是什么样的,如果它是非常好的表现就是百分之百,如果是表现不好就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他包含了什么样的内容,并不是所有的质量在每个地方都需要的,这样的一个透明度就可以帮助我们来选择最重要的质量方面。
我要跟大家讲一下时间问题,可持续计划和可持续建设一个流程,并不是每一次进行一次性的评估就可以结束的。因为每一次的个体的评估可能仅仅是一个单独的,他没有办法去评估整栋楼在整个周期里面的状态。比如评估可能会太早了,或者这个评估可能会太晚了。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它有一个相互融合的阶段。
而且我们的能力可以让它互相产生影响,可以看到它的影响在某一个点上会有所下降,在某个点的时候,因为在这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开工了,所以这样一来,你的具体的修建计划就不可能再变了。我们再来看一下,在他这个平行结束之后会往上。因为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成本是很低的,这有就是我们的时间一定要正确,时间正确也就意味着修建好的一栋楼并不是更贵,只是它的一个理念不同,也就是你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决定,但是如果做决定过晚的话,可能你的这个大楼的修建会受到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把这个预评估融入到我们整个的体系当中。也就是在设计流程之后我们有一个预评估。我们进入到一个建设周期,建设完成之后会给我们新建的大楼新的评估,向大家展示出来建了什么,以及我们设计的是什么。往往我们会遇到的问题就是我们有一个很好的设计,但是在执行的时候可能是不一样的,受到了影响。当然还有域名上面的问题,这里我不赘述。
这里还有一个证书,是我体系里面的最后一页。我们评估证书的一个体系用在别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我们要进行一个微调和调整,在德国我们有相关的法律,就是我们的法律或者法规是针对于不同的地方,这些不同了的地方希望能够达到同样的目标。我们是怎么来做的呢?我们有一个核心的系统,这些核心的系统有我们最重要的原则,有核心的体系,我们把这些核心的体系用于不同的地方,在这个时候,也就是我们的区域的特点是可以得到照顾的。我们会针对于气候进行一些标准的调整,也针对适时的其它的特点进行调整。
接下来的一步就是我们把核心的系统可以用于我们的主要的一些不同的区域,当然中国地大物博,气候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会使用道不同的机制。比如用于不同的住宅楼,或者是商业用楼等等。
说到这个可持续街区或者区域我不再赘述,我已经跟大家讲得太多了。这里给大家看一些我们的项目,就是我们建筑的项目。我相信稍候我的同事也会给大家介绍一些项目。我们在中国也有一些项目,都是很有趣的项目。我们学到了很多在整个的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会对这个项目,针对当地的情况进行适时的调整。我们在这周青岛获奖的项目就是中德生态园区,在那边有很多德国的企业,我也看到…(英文)(周潇儒??)也在,我要恭喜你们。这是非常棒的项目。如果大家有机会去青岛,一定要参观一下这个项目,是真的非常棒的项目。这是改造的办公楼、酒店。现在是有一些白金的结构,是第一个亚洲白金材料的大楼。在斯图加特我们总部的办公楼是如图所示,大家有机会能来德国来斯图加特一定要来到我们的总部参观。非常欢迎大家,我们非常乐意向大家展示我们的总部,带你们参观。
还有一些有趣的项目就是创新工厂,这是一个很棒的项目。TIM设计的工厂的项目,它是将我们的创新、制造、生产结合在一起,完美的融入在一起。在我们的这样的一栋办公楼,给他提供很高的灵活性适应生产。因为在创新的过程中,你不知道下一步会走向什么样的方向,所以我们这里要去尽可能的我们的设计要考虑到不同的可能性。
另外就是我们的分配中心,我们的超市的配送中心,看起来是非常不一样,内部设计结构也很不一样,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一些特点。这里也是一些办公楼,还有一些摩天大楼,(见PPT)这是在土耳其的一个项目。
还有一些小型的单元,比如这是一个幼儿园(见PPT),这是我最喜欢的绿色建筑,是在我家自己的花园。
非常感谢大家,再次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让我给大家做介绍。谢谢。
黄献明:谢谢约翰内斯·克莱西先生。你的介绍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你这个PPT的最后一页,我真的很喜欢。
非常感谢德国的朋友给我们介绍了DGNB最根源的想法和完整的发展历程。下一位演讲者是来自五合国际的卢求先生。卢求先生实际上是在我们国家的可持续建筑领域是知名专家,是在中国和德国都有很长时间的建筑实践。他的一些感受或者他的一些实践对于我们中德两方绿色建筑未来合作有哪些共同点,可能会有很多启示。下面我们欢迎卢求先生上来做他的演讲。
五合国际集团 董事/副总经理 卢求
卢求:各位来宾上午好。非常高兴今天又回到母校来参加中德绿色建筑和低碳园区的论坛,很高兴又见到了我们从德国来的很多的老朋友和中国在绿色建筑领域里边的各位专家。
我和DGNB的渊源还是比较长的,我在德国那边工作生活了十多年,德国DGNB刚开始酝酿阶段我就一直和他们的最开始的几位创始人都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特别是第一任的DGNB的主席,索贝可教授,我在德国的时候也跟他有过业务、项目上的合作,也有很好的私人关系,我回国之后也一直努力在绿色建筑领域方面从事研究和实践工作,在2007年德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也就是DGNB成立之后,我们也在和他进行各方面的交流和努力的合作。2009年的时候,我所带的五合国际与DGNB签订了合作协议,帮助引进DGNB到中国市场,我们在前期为他们做了一定的市场和推广以及研讨会工作。很高兴看到今天DGNB在中国越来越受到中国各方面的重视,相信DGNB的技术体系能够对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因为今天有很多嘉宾介绍DGNB的技术系统,我就不单独介绍了。
稍微再提一句,早期我也是参加了DGNB的系统研讨会,也成为全球首位华人获得DGNB认证师的一位技术人员。今天应主办方的要求,我介绍一下德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这是中国近几年,无论是从国家层面,从建设部里面还是研究领域,各机构和开发商的第一线的生产市场都非常注重的一个新的事物。
德国的建筑能耗体系我把它分成利于中国更容易理解的三个节能的水平
第一,低能耗建筑。就是满足德国强制国家节能标准的水平。目前在采暖能耗在每平方米50千瓦时以下,因为德国的气候和中国的华北地区气候接近,夏天比中国还更加凉爽一些,所以建筑的主要能耗是采暖能耗。居住建筑做得比较好的情况下基本上都不需要空调系统。
第二,三升油系统。这个是当年德国退出三升油节能汽车非常受欢迎,受广大民众接受的领域,在建筑领域也引入了三升油相当于每平方米每年的建筑的采暖能耗在30千瓦时以下这个标准。
第三个级别就是超低能耗,被动房就是每平方米采暖能耗在15千瓦时以下。
在这个基础上做得更好的话,利用可再生能源系统可以达到所需要的能源完全用可再生能源覆盖,简称零能耗,再进一步发展可再生能源能够超出自身需求就变成产能的建筑。大体的架构体系是这样的。
被动房的起源的概念是最初很简单的想法,就是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不需要采暖设备能够过冬,能够生存下去,保持基本的室内舒适度。按照这一理念建设第一件作品并不是建筑,而是1883年挪威建造的弗拉姆号的基地考察船。这个弗拉姆号基地考察船是利用了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包括船的船壁和甲板有40多公分厚,多层材料构成,包括动物皮毛等等,窗户当时已经采用了三层双中空的玻璃。通过这样的技术手段使基地考察船在南极、北极这样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不开动壁炉也能够满足一个基本的生存的条件。这艘船被保留在挪威的博物馆里面,大家有兴趣可以实地考察。
建立被动房,不采暖能够过冬的房子是很朴素的思想。在欧洲,特别是在北欧地区,英格兰有很多建筑师、工程师尝试用这种想法建设这样的房子。从上一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做了很多常识。之后又有很多的科研机构延续这样的理念,试图建造这样的房子。但是后来发现,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以及设计的辅助手段不够先进,这种房子建起来之后冬天最大的问题是室内的空气问题。如果房子做得非常严密,保温做得非常好之后,室内空气达不到要求,又没有很好的带有余热回收的新风装置,所以如果满足了新风要求,它的能耗就已经超出了现代意义被动房的能耗的总能耗的数倍。
当时,他们采用了各种非常奇特的或者很巧妙的想法,包括在房子外边做太阳房,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把太阳房覆盖起来,用各种机关把储存的太阳能在夜晚放到室内等等等等,但是发现这些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上都没有达到。
被动房这几年在中国很热很受环境,其中有媒体也说,因为被动房的理念是从借鉴了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而形成的,实际上是德国专家比较客气,说在中国考察,看到了中国的房子,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这是经过大量的现代化的科研实践、技术组合才形成了今天的被动房的体系。
在被动房里面有这样几个比较有公认代表的人物。一位是瑞典的阿达姆森教授。另外就是德国的菲斯特教授。菲斯特教授后来在德国成立了被动房研究所,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被动房研究机构。英文和西文里面,被动房这个词是受专业保护的,在中文因为现在不太严格,所以很多人或者部分机构也随便来使用,或者随便来不正规的使用这个词,不是很正确的。
值得一提的是,阿达姆森和菲斯特都不是建筑师,不是工程师,而是建筑物理学。国外建筑物理工程师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在比较大的项目中,我们在德国做项目都会请单独的建筑物理工程师参与相应的设计工作,包括外围结构,以及生学等等各个方面。中国的建筑提高质量,未来将来还需要更加重视这部分内容。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被动房的发展过程。1990年在德国建立第一栋被动房,这种体系是非常成功的。第一栋房子1:1的建起来之后,第二年采暖能耗的实测就小于12千千瓦时/米/年是非常好的效果。被动房的定义,德国的被动房是指不采用主动的采暖设备,依靠太阳能建筑外围护、保温、隔热等措施达到SO7730室内舒适度标准的建筑。
限于时间关系不详细讲了。在德国被动房有比较两个主要的指标,一个是采暖之后低于15千瓦时,一个是一次性能源总消耗小于120千瓦时。气密性小于0.6。
被动房体系最初是在用于住宅的,在德国的气候条件下适合于德国气候条件下的住宅体系的,之后发展包括办公建筑,甚至有学校、酒店,体育馆、博物馆等各种不同体系,最近几年也在欧洲、亚洲、美洲获得了很高的认可度。
限于时间关系,案例不能特别详细讲。这是德国目前最大的被动房项目——海德堡新城。我1988年去德国的时候就在这个城市,在山上的公园里边州立政府酒店的外语学校里面学德语学了一年,窗外的景色基本就是这样。这是落成的办公楼,这是学生宿舍。这是当时拍摄的建筑工地的情况。
再介绍一个项目,德国比较新的达到产能建筑,也是按被动房理念建设的达到产能建筑独立式住宅,在斯图加特边上。现代的建筑形式非常醒目,不同于以往我们看到早期的被动房非常墩实,窗户非常小,建筑形象也不那么吸引人。随着现在建筑技术不断进步,以及建筑材料包括好的、更好的保温隔热玻璃和遮阳系统、控制系统,按照被动房理念建造的房子达到被动房要求的房子可以是做得非常漂亮、非常现代化。
像这栋房子除了满足一个家庭两位成人和两个孩子的生活全部的采暖、空调、照明等等之外,发电还能够为家庭的两辆汽车,每辆行驶三万公里。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能耗体系。这是室内拍的一些照片。
最后花两分钟时间介绍一下中国被动房过低能耗绿色技术导则。大家注意到这个标题是讨论了很长时间,最后没有用被动房这个概念。用的是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这个也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主导,业内各专家和机构参编的,由住建部监督,最后发布执行的这样一个技术导则,未来将会形成中国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能耗标准。
中国的情况,气候条件非常复杂,所以导则编制也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探讨和研究。光评审稿上报部里面就有12稿。
技术体系是接见德国的被动房的技术,根据中国的气候条件和整体的生产目前的工业水平所建立。按标准的话,建设出来被动房能够达到的采暖地区能够达到节能率达到90%以上,供暖能耗降低85%,按照被动房体系建设的房子能够更加舒适,同时能有更好的空气品质,有更高的质量保证。
中国的被动房体系分成了按照五个不同的气候带相应不同的能耗指标可以看到在寒冷地区,就是与德国气候相接近的地区和德国标准一样的,采暖能耗小于15。在南方地区小于5,小了三倍。采暖能耗年采暖供暖照明一次性消耗小于60千瓦时,不包括家电,在德国的被动房包含家电。这个绝对值也小了将近一倍。同时跟业内不同人士交流的时候有人提出来,中国的住宅目前的能耗都远远低于这个能耗,为什么要做被动房,被动房做出来之后比既有住宅还高。这是有两个原因:
第一,目前中国北方地区的大量既有建筑室内舒适度不高,能耗高于同维度地区的国家。中国广大的南方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居住建筑能耗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住宅的能耗水平。主要原因就是中国人的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在需要的时候才开空调,而且在既有建筑中大量的建筑的室内环境是非常恶劣的,达不到最基本的舒适标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预见,包括像我们参照我们临近的亚洲国家,像韩国、日本等等,对于室内舒适度的追求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所以中国建筑能耗的绝对增长或者绝对值的增长还会有相当一段时间。相当于以前说中国自行车非常好、非常环保,又利于健康,说中国不应该发展自行车,不应该发展汽车。但是中国经济一旦发展之后,自行车的发展、汽车的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所以追求室内舒适度的发展是必然趋势。
回到被动房的话题,按照被动房的体系建设能够保证建筑获得一个更高的舒适度,在这个基础之上,在延续我们中国的传统的节约美德,能够获得更加舒适,同时更加低能耗的建筑,另外60千瓦时/平方米/每年是一次性能耗,不是终端用电的能耗。按照我们国家的电网换算值是2.5左右,取3的话是20多度电,不是60多度电。有这样几个技术概念和数值,有些人可能没有搞明白。被动房的推广和建设能够大大改善中国的特别是居住建筑的舒适度和耐久性,以及节能性能。
同时另一方面,在广大南方地区世界上还没有大规模的实验数据和成功的经验需要中国再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黄献明:非常感谢卢求先生精彩的演讲。
下面有请来自德国Dress&Sommer的阿莉莎·魏斯坎女士做她有关DGNB方面的一些经验的分享。大家欢迎。
DGNB城区系统国际培训师
阿莉莎·魏斯坎:非常感谢邀请我来这里。首先,我不是博士,我是审计员,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DGNB认证项目的一些经验。在这个项目当中就是要确保他们创造的质量要认证,我们帮助他们和DGNB进行谈判,提交认证的申请。
我不会简单介绍建筑,我负责的是DGNB城区系统的国际培训,所以我介绍的是城区。
这个是我工作的公司,叫Dress&Sommer,我们有全球40多个机构,大部分在德国,我们也有很多的全球的其它地方有很多的项目。我们会跟随我们的客户,我们有一些客户是一些公司或者是投资者,他们在国际上都有自己的不同的地点。建筑的项目管理比如说我们会管理整个的施工和设计的过程,而且我们也会做开发的咨询和工程的服务。还有战略流程方面的咨询。所以我们做的工作基本上都是跟这个建筑是相关的,包括建筑本身,以及设计。我在绿色城市认证,也就是在城区进行认证,不光只是一个建筑,我们会评估各种各样的建筑,你可以看到我们有各种各样的项目,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各种类型的城区,不光是住宅区,还有一些综合区等等。
DGNB城区系统对我们来讲意味着什么呢?DGNB的流程可以帮助我们的客户设计他们的项目,我们可以帮助我们的客户去把自己的优势建立起来,弥补自己的劣势,平衡各个方面的质量,平衡整个项目。我们还会提供各种服务,比如咨询、规划等等,帮助我们的客户实现或者是满足DGNB的要求。
我们最终有了这个项目之后,我们会帮助客户获得这个认证,这样去把自己的优势进行传播,也可以能提升他们项目的商业成功,也就是成功的销售出去。
DGNB的系统对我们来讲就是一个生命的质量,对项目的用户的生活质量也包括未来的质量,因为他也是节能、提升质量,对我们未来子孙后代的质量也是有所保证。
我们很多的工作也包括要接近自然,各个不同的娱乐设施,以及安全、健康,以及离工作地点近,还有家庭的氛围等等,其实这里面有很多方面,在我们开发一个项目的时候,不管是一个城区还是一个建筑,我们怎么平衡这些因素。
刚才约翰内斯·克莱西已经讲到了这些标准,开发商必须要知道怎么规划。实际上生活质量可能测量,DGNB带来了很多技术专长,包括专业人士、研究员、专家等等,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背景,就提供了这样一个生活质量评判的标准。
DGNB的认证是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这取决于项目的具体情况,有的时候是几个月的时间,有的是更长的时间,让你获得一个认证。它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及时的,也就是你要获得这个认证,怎么去实现质量,这需要更长时间。很多我们咨询的项目,这些城区的项目事实上需要很长的时间。我知道在中国建筑是非常迅速的,跟德国相比。在德国的话,只能是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城区,比如城区的100个建筑,可能需要10年或者是15年,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还有一些流程的要求,所以是很缓慢的,需要费时间。所以,我们为这个项目的咨询是整个项目周期的咨询。正如约翰内斯·克莱西所讲到的,创造质量是一个流程,创造可持续性也是一个过程,并不是说一蹴而就,或者是一次性质量检查就可以获得一个认证就结束了。他需要我们和开发者、规划者很长期待在一起,确保可持续性的理念或者质量的理念从规划在实施、建筑都是完全嵌入进去,最终到施工。
我也带来项目的例子,各个不类型的。
这个是奥地利的一个城区的建设,我们也是提供咨询服务和DGNB系统的认证。这是我们的本地的合作伙伴,这是奥地利本国的合作伙伴。这是非常好的项目,这个开发商是雄心勃勃,他们想要创造欧洲最优秀的城区,和他们合作非常愉快,他们非常追求高品质的项目,而且他们的流程也很好了,他们也创造了这样一个城区是非常有活力的,而且是没有车,非常绿色,而且有一个合作的流程开发这些内容,和这个城市的政府进行一个合作,有城区的能源的项目,也会充分利用现有的建筑。所以,事实上能够优化的非常有限,因为已经是很好的项目,我们根据DGNB的标准对它进行检查和核查,给他们展示出其中的一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的。
总得来讲,这是一个例子,就是告诉我们和开发商合作非常好,因为他们自己有一个非常高的品质的追求,有的开发商只是想要获得这个认证,这就很难了。因为在一开始的时候质量是很低的。
这个项目是完全不一样的,也是使用DGNB城区的认证。是蒙古的生态城市,现在只是在规划的阶段还没有真正建起来。他们计划要建立起蒙古新的首都城市,是很大的城区。我们在主计划规划的阶段就给他们提供咨询,也就是根据DGNB的原则来进行规划。很重要的一点,不光是建筑的问题,你可以见到最具有可持续性的建筑,但是可能是独立的,没有公共的超市,公共的交通等等,你可能附近的停车也是一个问题,整体来讲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但是我们在建立起很大的城区或者是一个城市的话,必须要去考虑社会的基础设施,不光是一个单独的建筑或者是一个大楼。这个项目我们是帮助他们去进行分布、分配土地的使用,交通的规划,以及规划每一个地方都要接近公交。还有可持续的工具,比如生命周期的分析、工具等等,帮助他们进行项目的相关内容的创新。
其它的项目也很快的介绍一下。这是一个贸易区,根据DGNB的系统,这是在德国的柏林,我们在柏林有一个机场,很快我们要建一个新的机场,老的机场不会再用了。新的计划是根据DGNB来认证的,确保新的城区要达到这个DGNB的标准,在这里面有很多的创新的建筑,所以这个项目本身也是一个令人激动、兴奋的消息。
另外一个是跟DGNB一起合作对城区认证进行微调,这是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城区,我们要改造他们的体育场。他们做的就是改造了整个城区,让整个城区的开放度更高。现在它是围绕起来的,只有一个大门敞开,未来开放度会很高,比如一些游客、乘客每天的生活中都可以使用到。
还有一些项目都是非常不一样的,我们会和DGNB有为工业流程提供一些认证的系统或者是证书,因为很多的行业,它们特别的大,它们的员工也很多,本身这个行业、公司都像一个城区了,我们帮助他们在这些方面提供一些支持和服务。我们在不同的行业里面要看各个方面,比如有水、电,帮助他们提供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但是我们的DGNB系统中我们要看很多不同其它的方面,比如我们可以为员工提供什么,他们的连通性怎么样,比如他们的自行车是不是需要,或者是他们是不是需要一个户外的空间进行中途的休息。我们帮助他们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事业,为了提供更好的可持续性。
做一个总结,DGNB我们有很当不同的城区的构想和理念,我们可以发现可持续性建筑的质量,这个质量不仅仅是针对建筑本身,而是建筑的一个内容,我非常期待把这样的一个系统在接下来的两天进一步的介绍给各位。非常感谢。
黄献明:谢谢阿莉莎·魏斯坎。
下一位演讲者来自清动互联的周潇儒先生,他的题目可能会更有趣,更活泼一点,是互联网+和绿色建筑结合的话题。大家欢迎。
北京清互动联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周潇儒
周潇儒: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仁,还有德国来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演讲的主题是用互联网打破绿色建筑的黑箱。我跟大家讲的确实像主持人介绍的,有一定的差异化。我们公司是北京清动互联科技有限公司,也是本次活动的主办方。
说到我们这个软件,我是在2014年开始构思,当时是构思一款APP。最初我们当时在想APP的过程当中,我们剩下最后一步,我怎么用手机屏幕展示我中国的绿色建筑项目,用一个屏幕展示出来。DGNB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当时我去德国,也是DGNB的办公室里面,看到了我们上面这张图(见PPT)。由此我们回来以后在两周时间里面设计出来下面的图,我们的程序在三个月之内就完成了,所以感谢DGNB。
我们的软件叫绿星宝,定位是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一站式的策划与项目管理系统。我会详细介绍一下。
目前整个产品系列由我们的苹果的APP,安卓的APP,还有在线的,就是我们通过我们的浏览器在线的软件可以察看。
这是我们最前身,2015年3月份上线,绿星宝苹果的APP版,我们实现了四大功能,一个是对绿色建筑国标的快速预评。第二是对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的复查。第三,对绿色建筑方案的优化。第四,自动在线生成报告。
我们在这个基础上2015年12月份我们APP受到非常大的欢迎之后我们开发了在线系统,这个不会像我们APP一样,在我们看来,我们APP是个玩具,但是我们在线系统会最终从项目的立项到最终申报都能够统一在这个平台上完成。我们在线系统有六大功能,第一就是方案策划,第二就是工作流管理,第三文档管理,第四是通讯,第五,资料和产品库的查询。最后就是我们在线的申报服务。因为我刚才也看到了我那个文件的视频文件,但是打不开。
从六大功能我先介绍方案策划功能,我们打破以往我们通过绿色建筑新指标打分的方式进行绿色建筑方案的设计的过程,我们采用傻瓜问卷,针对绿色建筑并不了解的人群,我们通过问卷的方式调研我们的绿色建筑最后的得分情况。问卷经过我们论证是非常准确的。当然我们保留我们最传统的按照绿建标准打分的方式。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设置了开发了一套智能优化系统,如果我们的项目目标是我们绿建的三星级,目前只有二星级,我们系统会自动推出你需要补上的技术点。这个可以按照它的要求,比如成本最低,或者是最舒适,可以按照不同的技术趋势来选择系统推出来最优的方案。还有就是方案同步,我们的系统定位在互联网上,所以是有协同工作的效应。所有的工作组的成员都会在王上,当项目发生任何变更,我们绿色建筑项目的分数如果产生变化,整个项目组的人会同步接收到消息,不用进行不断跟踪。
工作流管理,这里包括团队管理,我们可以将不同的人设置到我们的项目组里,这里可以包括开发商,设计机构,我们的咨询机构。甚至如果是开发商可以把购房者拉到我们系统里看我们这个项目的绿色建筑怎么生成的。另外就是任务管理,中国的绿建系统有几十个不同的技术点,我们可以很快的用这种方法将不同的技术点分法到我们的用户上面。在项目工作组的成员只要登录到这个平台上,智慧看到自己所需要做的工作,这个基础上就可以简化工作流程。关于进度管理,我们在项目管理过程当中我们监控项目的周期,以及项目申报过程当中完成的进度。同时我们也看到右边这块有60分的小雷达,这个也是监视器,下面发生变化,雷达会自动变化。
这就是我们条文的技术点的操作台。这也是我们最核心的功能,我们工程师就是在这个平台上完成绿建项目申报的,这里可以查询绿建相关的标准、评价的细则以及相关的资料,也在这里上传他的证明材料和相关文件。
这就是我们的云存储功能,所有的文章都可以存储在我们的云端。
我们会定制网盘,我们会给每个项目设置一个网盘,我们会按照绿建的要求给网盘设置不同的目录,从而让你的文件上传到我们的云端以后自动打包成评审部门要求的格式。
另外最后就是文档管理。我们可以自动生成绿建的评价报告以及我们投资增量报告,这个是我们评审部门需要的两项必备的报告。
还有通讯,我们实现了单点的发私信,以及向整个项目组群发的公告两项功能。同时我们实现了系统消息的自动推送。当有新的项目组成员加入到项目组以后,或者你被分配了一些项目之后,我们系统都会自动把消息推送给你。
资料库。我们针对每一个绿建的技术点我们提供了非常详尽的参考资料,这里通过我们团队自身的搜集10个G左右的资料,我们把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放到不同的技术点当中。
气象数据库。当我们的项目在建立的时候,我们会指定中国的城市,当他制定城市以后,我们会把气象数据放到这个项目里面,任何时候可以非常方便进行查询。
资料库最后面就是产品库,我们看到有一个黑块(见PPT),我们针对不同的技术点,把不同相关的企业和产品放在技术条文里面,这不止是LOGO的展示,每一个产品对应一个网站,这都是我们自行的模板开发的。同时把所有的产品聚合在统一的网站上,你可以进行一站式的查询。
最后就是我们产品管理的后台。我们会给我们的产品企业都会提供这么一个后台,可以随意添加自己的产品,添加自己的相关企业的资质、证书,案例,只要添加以后,我们会自动更新到绿星宝系统里面去。
最后是申报服务。我们是协同工作的平台,我们任何时候项目组都可以申请我们绿星宝的顾问,只要申请以后,顾问也会在项目组里,任何时候我们会给他的项目进行疑难解答。同时我们把这套系统称为SAAS,软件及服务。刚才我介绍的是软件的部分,刚才所说的咨询师待在项目组里面,我们协助他们完成一系列高门槛的服务,这些服务可能是无法通过网站解决的,这包括计算模拟,以及一些现场汇报等等。
在介绍完软件功能,我主要讲一下价值。我们的软件主要是面向我们的一些咨询公司、设计院。经过我们统计,某一家我们的合作伙伴在使用绿星宝之前他每年绿色建筑的项目是8项,而且都是通过主动的方式寻求的。当他采用绿星宝以后,每年被动销售绿色建筑的项目是58项,翻了七、八倍。通过绿星宝这么一个系统,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人员工作效率,从而我们的咨询服务的价格是可以完全可以降下来的,可以降40%左右。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项目的利润率还会提升,从传统可能20%左右会提升到30%。
这是我们软件在开发完以后一年零150天的成果,目前据我们统计,目前中国专业从事绿色建筑的人数大约在两万人左右,我们注册企业级用户达到3800多人。在一年零150天当中有1800个中国绿色建筑项目产生,而在我们平台上进行评价的项目达到了1000多项占到60%。
这是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不相信介绍了。
我最后要说的是,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前身也是从事绿建咨询这一块的工作,我们整个几年的工作当时当中发现非常不好的地方,就是我们绿建整个业务流程存在严重的问题,在我们的咨询师和我们的设计师之间,我们存在一个巨大的黑箱。因为有这个黑箱存在,我们的咨询服务总体来讲不能成为顾问服务,而是终结服务,类似于我们的二手房终结服务,我们大多时间在做沟通、跑腿,时间耗费在这里,成本也在这里。我们想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我们把黑箱打破,让我们的甲方跟设计师沟通,设计师承担绿色建筑的工作,让原来不懂绿建的或者不想参与绿建的主动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咨询师,真正承担的就是顾问的工作,我们承担一些高门槛的,例如模拟等等这样的工作。
因为之前也有朋友提醒过我,我这次可能最好不要罗列我们这个品牌,不要太商业化,但是我想到,主要我们这个软件我想到我们的软件是APP都是免费的,我们的在线平台只收阿里云的存储的费用,在座想了解我们的软件,我们会免费开放账户。
最后我希望接下来我们大家能够团结在一起,我们打破这个黑箱,就像郭主任所说的,我们的绿色建筑的整个百度指数在下降,我希望我们团结一起,重新让它扬起。谢谢。
黄献明:非常感谢周潇儒精彩的介绍。我们都知道我们谈论绿色建筑更当的印象是有关绿色建筑技术的一些集成和分析,可能会略感冰冷,绿色建筑给人的起码从技术的角度来说略感冰冷,但是我们觉得绿色建筑应该是一个温情的建筑,应该关注人,以人为本。接下来的嘉宾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张昕教授做有关健康和光的环境的设计的演讲,会给我们更多其它的思考。大家欢迎。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张昕
张昕:我今天负责温情的部分,压力也比较大,但可能还是偏技术的事情。
首先介绍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称为LED时代。上一次说这个事大概是战后荧光灯的出现,就是很廉价,光效很高,随着国际式的建筑开始建筑师忽视对天然光的利用。现在这个时代非常像,LED的光效远超大家普通用的高光效光源,LED单位光效的造价也与同类的光源持平。同时LED的光效正在不断提升,LED可以选择光谱。我认为现在是一个LED时代。很可能让我们的建筑师进一步忽视关于天然光的设计。
大学里面教天然光一般是建筑系,讨论光的时候说它是存在属于审美主义或者引用大师的观点。但是我们看康(音)的专辑,说他跟他的光学顾问用三整年的时间做一个项目,用不断改模型实验最后得到他们想要的光的分布。
所以建筑师讨论天然光的时候大家很热衷于表达,说的更多是叫品质。但是那个时代建筑师很难说用参数来支撑他说的品质,就是他说得好我们并不知道变成数以后是怎么样的。去年我写了一篇文章谈天然光设计的发展历史,我分成大的分成两端,从1900年开始分,之后的时代我们有勒克斯这个概念,我们有照度机可以测,有软件可以模拟,前时代是没有计算工具的,我们称为经验性的时代,现在我们叫实证性的时代。
经验性的时代又分为两段,在工业革命之前,我们有两条线索,一个是关于宗教建筑的探索,另外就是乡土建筑。乡土建筑的领域里其实更关注的是热湿、通风,光是权衡下来的结果,就是不是说会基于光做建筑设计。工业革命之后有巴洛克的探索,有铸铁技术的提升,有日本的纸窗的发展,有建筑师的探索,比如索恩。这个时代可以得到尽可能多的天然光。我们看到温室建筑比现在的光还要多。
到了实证性阶段的前一段,这个是建筑师所引领的阶段,这段结为以国际式收尾。当时的采光计算用手算非常难,更当还是模型实验,基于经验。
到了能源危机以后,有了模拟技术,我们科技精确的说天然光如何在空间中量化。这不是今天说的重点,我们看到天然光的重点,大家比较熟的是采光系数是110年前出现的,我们国内的标准可能还在用采光系数的概念。但是在1983年的时候,一个采光因数实际上已经把采光系数的两大问题解决了。采光系数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潜台词是说采光系数越大越好,光越多越好。第二,采光系数无法把日光的直射光和日光的反射光贡献计入进去。只用采光系数做设计,通常会导致进光过多,带来的空调荷载也会过大。
采光系数很多人都熟悉,每点采光不是用一个数,而是用一个数组,就是天空半球每一个随便对于室内的贡献,包括太阳位置的贡献,合二为一得到一个数组。有了这个数组,还有典型气象年的直射散射数据,你知道典型气象年每一时刻的光是多少。
只有说采光因数出现以后,这个光跟热之间的桥梁才能打通,你才能做热学的人谈你的光得多,对空调带来荷载的提升是多少,这个时代的采光设计,我们MIT2010年发了一篇文章,把它比喻为“仪表盘”。仪表盘设定主要面对三个仪表,设计过程像你开手动档的车,不是采光系数说越多越好,跟你的档位和速度有关。这也不是今天的重点,这个重点是这张图。天然光的设计和研究之前一直围绕着四个圈,但是圈里的核心是人。光跟热、噪声和空气品质相比,最软的东西就是人。另外几件事,只要是人在空间中躲不开,无法选择少吸PM2.5,但是光可以把眼睛闭上,把笔记本挪到一边,或者换一个工作位置。我们上学的时候是说健康是跟视觉效应相关的,这件事从2000年开始发生了变化,因为出现了非视觉效应的相关研究成果。这一刻我们讨论基于健康设计的回归,其实就在这张图表。就是你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不是基于你看见了,而是进入眼睛有多少光,那是由非视觉效应决定的。
这张图变得很复杂,天然光对健康的影响大家都知道有这些,我们现在研究可能正在关注跟睡眠、跟工作时候的情绪和清醒度相关。它有一些特点,非视觉跟生理系统相关联。比如这里提到视觉感应跟空间中光分布相关,但是生理系统跟他没关,生理系统只跟进入眼睛的光有关。白天的高暴光量会让晚上你对光的敏感度降低。所以一个好的为生理系统设计的光应该是白天很多,到夜晚的时候很少。让你快睡的时候睡眠激素开始分泌,睡眠质量提高。
那么它跟视觉体系的这个相关性相比难到什么地方呢?我举几个例子。这张图说的是光波效应曲线,橙色这根就是我们整个建筑光学wavelenth的曲线。但是说到非视觉的时候,CA今年出版物认可了五根曲线,这五根有三根对于你感体细胞的影响。还有很多学术机构在研究他们自己在认为的那根曲线。
做视觉研究工作,从wavelenth曲线到照度计(音)的出现用了十年。我们现在分视觉现在已经有五根曲线了。比如一个光过来,对你生理系统的影响,至少应该有五个不同的探头去响应。每个探头应该是光谱议才能够响应对眼睛的影响会是怎么样的。
第二,跟眼睛进光量相关,跟你头怎么摆,看什么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是…(英文)做研究的自己研发的Daysimeter,是戴在头说才能计量说进入眼睛光的数量,所以它的实验是很难做的。
当然更复杂的就是晶状体的透光率。最近我们看wavelenth的曲线,晶状体蓝色是32岁,红色是70岁,绿色是衰减比。所以研究可见光的时候,wavelenth的时候,衰减率是比较小的。也就是说,当我设计出一个我认为好的环境,对于年轻人跟老年人来说可能是评价差不多,但是进入非视觉时代,我们看这五根曲线,晶状体的衰减率是很大的,而且各不相同。未来可能说设计出一个对人健康的光环境可能不同年龄人进去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这是生理节律的图,我们现在关注的两件事,下面会介绍两个小实验。
一个是关注白天办公室不同的玻璃光谱对于你的清醒度的影响,对于你当晚睡眠质量的影响。另外是关注学生宿舍。在你醒之前,太阳日出之后光的数量对于你几点钟醒和醒后的清醒度。如果影响非视觉要关注睡眠,关注工作时的情绪和觉醒度,把自己的办公室改造成实验室。(见PPT)A1、A2是两个人的位置,我们可以换不同光谱的玻璃。现在做的是主实验,我看的图是预实验的结果。我们能够看到茶色玻璃特别差的质量,尤其跟雾霾天配合,这个差会被放大。由于非视觉跟时间累计效应相关,我们看到蓝波虽然前段不好,但是因为蓝光光谱高,在傍晚的时候评价又上去了。超白波的表现是比较平稳。这个是关于宿舍,这个是紫金公寓,这是中国特色,一个屋住四个人,跟非视觉相关,你的头朝向,面超强,是否有床帘以及是否有窗帘,我们拿到紫金公寓四个宿舍,找八男八女做人体实验,每个人会佩戴睡眠手环,会有眼部的光检测。当然也会做公寓的模拟。这个是夏至,夏至五六七八点,你可以看到某一张床上的光比其它床多很多的。多多少呢?我们2号床位的光数量同时间是1、3号床位的10倍,4号床的20倍。如果大于是30的话才能有非视觉效应的话,事实上2号床位的人会提前4个小时进入一个已经可以接受非视觉效应天然光的时段。我们未来的数据会支撑说这些光的差异到底对于这个人常年住在这儿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大概明年能够出正式的结果。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
黄献明:非常感谢张教授的精彩的介绍。最后一位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宋晔皓教授绿色建筑可持续设计的思考结合他做的一些项目的思考。大家欢迎。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与技术研究所 所长 宋晔皓
宋晔皓:非常感谢黄献明博士的介绍,非常感谢会议的邀请。
今天我给大家汇报的主要是两个东西,一个是工作室,也包括学院在可持续建筑研究的一些小点,我把它称之为实验平台的两个案例。
谈到绿色或者我更倾向于可持续的方向来考虑问题其实是比较复杂的。任何一个框图都会有它的局限性。但是为了做研究和为了做实践,做框图的分析的方法也还是最基本的方法,否则会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不可捉摸,或者找不到切入的点。这个框图非常粗略,但是大体是表达了我们在做一些设计思考的时候它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
今天主要向诸位汇报两个小例子,左边是北京动物园的水禽馆,另外是北京机场附近,顺义有一个清华和旭辉(音)成立的可持续住区的实验案例。这两个案例都非常小,在今天中国语境下是小到可以说忽略的这样一个规模,但是所承载的使命非常清晰。就是在当今中国现状的条件下适当的探索一些基于技术集成的设计表现。是这样的目的。
首先是北京动物园的水禽馆。这个房子只有400平米,其中200平米给水禽使用的,水鸟。有100平米是作为北京市动物园支持的北京青少年教育基地,其实是关于鸟类的一个展览、展品。还有100平米是各种各样的服务、机房类的东西。
大体是这样一个总图的示意,在北京动物园的水禽岛上,这个小岛非常岛,而且比较隐蔽。北边是马来貘,西边是火烈鸟馆,是这样的东西。
这个是在做设计时候的一些设计生成。因为设计其实是被在绿色研究领域忽视掉的决定性的力量,虽然我不得不说这样的话,非常惭愧,但这是中国的现状。似乎谈到绿色问题就是技术问题、指标问题、节能多少的问题,恰恰相反,是生活的问题,是设计的问题,也只有设计作为一个载体,能够在一些本质性问题上有一些决策性的作用,不是一些后来的技术集成,设备利用或者指标。当很多建筑师或者是其它学校的老师跟我探讨一个问题,说你字的东西全是一些技术集成的问题,我说错了,不存在技术集成的问题,也不存在高精尖的问题,是一个设计问题。这个是设计概念的基本的生成,(见PPT)放在非常小的水禽岛上布局,跟太阳、风、功能的关系是如何组织在一起。这种图解表面看上去是技术的集成,实际上不得不,因为在中国现在的语境下,技术集成已经成为绿建的代名词,这个是我坚决所部分完全认同的。但是为了做交流,必须得有一些大家都能够明白的语言体系解释这个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使一个发轫于建筑设计,终结于建筑设计的研究东西披上技术集成的外衣,是这样子。
这是当时做的通风的模拟和日照的模拟,大体上是这样的。因为给水禽使用的,水禽需要高的空间,因为都是比较大的鸟,同时水禽需要一个非常好的空气流通的环境,因为怕禽流感。禽流感的致病率跟空气新鲜与否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保持室内空间的流动,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掉禽流感的问题。
这两个其实是一个客观的需求,也是设计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如何在高空间的情况下创造一个有利于空气流动的室内空间。这是建筑学的命题,不是技术的命题。
左边的图解大体解释的这个现象,就相当于利用简单的烟囱效应,同时结合风压综合作用,因为任何的自然通风效果都是在热压和风压综合起来的一种表现漫谈,热压稳定,但是驱动力小,风压不稳定,驱动力大。如何在这两种作用下找到共同的平衡点这是我们的出发点。这个点决定了形式和空间。
这是室内的情况,很多材料利用上都是可持续环保的材料,所谓可持续环保有几个界定,可以重复利用,没有有害物质的释放,全生命的循环有环性的,不是线性的东西。这是室外的雨水和水系统集成,这是小的水环境系统。人工湿地,雨水的收集、精华、过滤,利用,逐级沉到周边的水塘里。建筑学的设计还有另外的意义,就是这个地方是属于北京动物园,水鸟特别多,所以是北京市摄影爱好者摄鸟最好的地方,所以我们当时有另外从城市环境的考量,就是让房子尽可贺消隐,不是做纪念碑,虽然物质上可能存在,但是你却看不到的功能性的房子。
这是冬天的照片,这是在北边,水禽岛的北边是建设地,南边是摄鸟爱好者拍摄鸟类照片的地方。从北边冬天落叶都掉了,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的体量对周围的环境没有破坏性的影响。这是体块最大的地方,跟自然的关系还是相对协调。
这是局部的环境、室内的一些设计。
如果从南边看的话,这是室内的空间,高空间,建筑断面、综合通风的腔道,上面有热水、太阳能的情况。
这个是南边摄影爱好者待的地方,往北边看,我们几乎看不到房子的存在。左边这个是动物园用木头做的,也是给水鸟临时用的栖息的平台。而这个相对来说,这个是水禽馆,这个是通风的风塔和风貌。
另外一个例子是旭辉的实验平台,功能非常简单,在建筑学的探讨,功能越简单越容易做出有特色的东西。这个功能非常简单,但是承载的实现的意义相对复杂。就是探索一些可能应用在居住单元里的可持续的技术和设计的结合,有三个单体,一个是咖啡,一个是健身,还有一个是书吧,是这样的东西。也可以看到非常鲜明的设计的痕迹,就是相当于我们对通风、采光、遮阳,设计如何把技术整合,整合在建筑里的,还是有鲜明的脉络。(见PPT)这是四个小块,三个是实用功能,绿色的小块是机房的模块。这是当时做一些研究性的东西。
这个方案比上一个方案近,还想做一个探讨,对建筑装配的探讨。目前装配的研究就像曾经绿色的研究一样,是在结构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混凝土、钢、轻钢、型钢等等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今天在这样的时刻还是要说,装配也是建筑学的问题,因为你要用,你要耐厚、耐久,要可更换,不要让人觉得这个是装配完了需要再装饰。所以我们这里有一个探讨对建筑的做模块化的探讨。
这是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东西。仍然要整合一个雨水的利用。其实简单极了,只要把雨水渗到地底下就是对自然界最重要的贡献,不是通过机器设备、紫外线、回去冲马桶,冲马桶可能也是一个做法,但是让它渗透到大地里是更长远的做法。这是我们做的设计和设备还有技术的整合考量。
这是总图的关系,这是简单做的室内的一些东西。
这个是结合着风和光的情况做了一些模块化单元的情况下对表皮立面做了一些研究。表皮立面的研究实际上是建筑师的基本功,跟构造研究、设计研究、规模研究整合在一起,如何有一种既表达了设计的概念,同时又表达了功能或者是环境负荷的反馈,这个是很重要的出发点。这个是我们做的装配结点的研究,还有模块的情况,强有模块的组成的基本单元的情况。
这是表皮,模块是怎么挂起来的,进风口,出风口在哪里。可以用非常简易的方法解决这个建筑立面防潮的问题。这是木结构装配的过程,这是建成以后的效果。大体上是这样。
基本上是跟设计的出发点有一些比较吻合的地方。当然这个房子也是一个实验平台,我们正在像水禽馆一样做一些追踪,看具体的表现会怎么样。
这是室内的情况,采光的情况。
谢谢大家。
黄献明:谢谢宋教授自精彩演讲。感谢以上嘉宾给我们分享的题目和经验。
下一个环节是我们今天的圆桌对话的环节,因为我们知道DGNB和其它的绿建标准非常不同可能是后评估的内容,我们的圆桌会议这部分的讨论主题就是践行人居理想和后评估。想各位嘉宾就后评估的事情做探讨。下面有请圆桌对话的主持林波荣教授和参加圆桌会议的嘉宾袁昕教授、宋晔皓教授、卢求先生、叶凌博士和约翰内斯·克莱西。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院长助理 林波荣
林波荣:首先非常高兴今天在这里能够给大家主持一下关于中德绿色建筑和低碳园区的论坛。上面几位嘉宾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前面也做了介绍。今天大家都希望了解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举行一个中德关于绿色建筑和低碳园区的论坛,我们到底要学习什么?在我们的印象里,德国的东西是代表品质的,是代表一个很严谨的工艺。正如前面德国的嘉宾约翰内斯·克莱西先生给我们介绍,是代表五方面的品质的控制,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未来的五到十年里面,大家一定会关注品质。DGNB和我们从事一些跟德国有关的设计,和在座各位嘉宾他们一定有很多心得跟我们探讨。
我们现在先把第一个问题请教DGNB的约翰内斯·克莱西先生。您觉得德国的建筑上的好的经验在品质的控制方面的经验,在我们做DGNB的申请认证的过程中,怎么样能够真正让中国的市场,中国的建筑行业学到精髓,真正体会到我们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园区的红利。这是我想请教您的一个问题。
圆桌会议
约翰内斯·克莱西:谢谢你刚才问的问题。
在德国,大概8年前,我们开始了一些相关的工作的流程。当时我们主要有两大特点和两大流程,就是跟我们这个绿色建筑相关的。我们不能够仅仅满足于现有的状况,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寻找到相对应正确的体系,不断完善这个体系。在过去的很多年中,我们也都注意到了,比如这些相关的设计,人们协同工作,从项目的一开始和工程师开始合作针对某一个项目协同工作。从一开始的时候我们要明晰标准是什么,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我们都要非常清楚,最终我们这个标准就是让所有的测评机构都能够认可,形成一套统一的行之有效标准,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林波荣:我们刚才从约翰内斯·克莱西先生的介绍里面听到就是强调一个标准化,强调我们跟德国的经验的标准化,最后跟我们的实践相结合。
。
其实我了解,中国以前标准化历史上比较缺乏,举个例子来上,我们在吃饭的时候,中国第一个标准化的大家知道是什么?是全聚德的烤鸭,其它都是没有标准化的考量。刚才强调标准化对我们的品质的提升的确非常重要,我想后面在座很多参加培训的各位行业的同仁会从这里面学习到更多。
我们请问袁镔教授,您觉得我们渐渐学习德国的先进理念和第二代的绿色低碳建筑的评价体系的时候,您觉得我们这里面应该更加关注哪些环节?我们怎么从实际的案例,实际的标准化的学习过程中从里面学到更加实实在在的东西。请袁镔老师给我们提个建议。
袁镔: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带有很大的紧迫性。因为实际上我们国家是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一大国,资源消耗,包括生态环境的污染已经非常严重了。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制订了第一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4年的评价标准是重在能源的消耗,资源、室内环境这几个方面,包括材料的消耗。主要是节产、节能、节水等等方面。我们的标准对于社会人们的关注,对产业经济的关注这些都没有标准考量他们,从我们国家目前评价出来的绿色建筑来看,我们做得比较好的绿色建筑在能源消耗上已经降下来很多了,和欧洲的有些低能耗的建筑相比,相差并不大。但是我们确实在室内舒适型差,我们相对来讲室内的环境方面比德国的和欧洲的建筑来讲还是有一段距离的。从现在来看,我们国家的舒适型来讲不能强调高舒适,只能强调适度舒适。我们冬天温度是18度,夏天是26度,从舒适型来讲算不上述事,但是从我们国家能耗的消耗来讲,目前还不能提高,我们要向德国学,一方面德国比较全面,人文关怀,特别是舒适型有比较严格的标准,这个都是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我想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可再生能源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室内舒适型是要不断提高,室内舒适型我们前两天讨论的时候,我们提出了,在新城区通州应该把舒适型提出两,提适度舒适的考量。这个是我们可能要加强的。再一个,德国的标准严格,相对来讲,包括车轮的检测手段等等,还是需要的。我们国家绿色建筑发展的量非常大,但是参差不齐,住得好很少。但是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向德国学习,如何在认证过程和施工过程怎么执行,使我们的绿色建筑质量提得更高,这个是我们需要向德国学习的。这个问题比较重要,大致我想强调这个。
林波荣:谢谢。袁老师指出了一点,我们中国现在是一个快速发展同时面临着碳减排达峰的压力,但是室外的环境很差,可谓内忧外患,双重压力下我们做绿色建筑,事实上是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因为规模太大,速度太大,这里面方方面面需要大家同心协力,一方面要更加科学的、快速借鉴国际经验,另外也要结合中国国情,这些事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他不仅关系到大环境,也关系到我们自己的一个身心的健康。
我们把下面一个问题请卢总介绍一下。卢求很早在德国做了节能绿色建筑实践,回国之后也在推动DGNB方面不遗余力。我印象里国内第一栋DGNB的项目网上查,好像是上海的,有这样一个项目,最后不知道怎么样了。我想问的是卢总推动德国的先进的经验,除了DGNB还有被动房,在这样的过程中您觉得跟我们中国目前的标准体系、市场需求现实状况之间,我们最需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你给我们再分享一下经验。
卢求:我在德国、中国都是从事第一线的建筑生产工作,对行业里面所面临的问题,在国内或者是在开发的领域所面临的问题,有一些切身的体会。中国和德国面临的问题差别非常大,德国的城市基本建设完毕,在这个基础上探讨可持续发展,经济水平以及全民的素质和对于绿色环保的价值进行认知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德国DGNB不是一个凭空的绿色建筑评估认证体系,是建在细致、完整的德国、欧盟,特别是德国的工业体系之上。这一点可以说某种意义上也是所谓的第二代评估体系,是一个全面的评估,直接应用到中国,特别是七八年以前,在推广的向中国介绍DGNB体系的时候,大家觉得DGNB是非常好的,非常全面的,但是在中国应用起来比较困难。。我感觉是两个,一个是中国发展速度太快,面临解决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所以DGNB更适合于在高端的体系和更加完善的质量体系、工业体系和追求高标准的建筑产品、产品质量的目标追求中的评估的体系。中国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水平的提高也逐步进入到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之后,未来的相当的时间之内,DGNB这样一个体系对中国就非常有借鉴意义。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最开始在德国工作了很多年,对德国的工业体系比较熟悉,但是在接触DGNB以后发现,这个体系像刚才约翰内斯·克莱西的介绍,是不同的成员,不光是建筑设计,包括运营机构,包括其它的建筑物理等等其它的机构,所以这个是非常完整的。
当时我跟我们公司的德国设计师和DGNB的专家在对中国的项目进行论证的时候谈到,大家喜欢拔高、讲口号,绿色建筑、传统建筑,我们的德国同事就说,别提那么高、复杂的概念,什么是环保建筑,第一就是安全性,建筑上安全性特别重要。在DGNB的研究之后我们会发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建筑上遇到的大概有两万多种化学品,是在我以前做建筑设计和盖房子当中并没有特别关注。这两万多种化学品中,如何定义、界定哪些东西是有害的,如何把它变成一个可以考量、检测、实施、追踪的对于项目参与的各个环节的人,从业主,到设计机构,建设机构、使用者能够能够理解,能够追踪,能够考量的这样一个体系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事。德国已经做出了比较好的可以实施操作的方式,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是需要看新闻,很多都是非常复杂,从来都没见过的化学名词。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明DGNB确实是非常严谨、非常复杂,但是我们要把建筑这样复杂的东西要搞明白、说清楚,必须要建立在这种大的体系和数据库,以及细分的逻辑和认真严肃的工作方法之上。这个把他们分成不同的等级,由不同的机构进行产品认证,我们这样可以分门别类,不同的机构,逐步把我们接触的化学品,到底什么是有害的,在什么环节上控制,最终房子盖起来都看不到了,但是如何能够控制,这是我们在绿色建筑健康环境当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价值体系,我们关注到这个问题,才会越来越重视。
DGNB这样的例子非常多,确实是值得我们在国内开发建设高品质的绿色建筑未来值得学习的地方。
林波荣:谢谢卢总。他真的是非常坦诚的、没有保留的把他的经验给我们做了分享,这些对于我们在座各位不管是学习的同仁还是可能即将开展实践的同仁,实际上是非常的有帮助的。
下面一个问题请教宋晔皓教授。宋教授今天提了两个很关键的词:
第一,我们不要忘了在推动绿色建筑的过程中设计是龙头,设计是一个核心。我们要关注以设计作为一个整合的开始来推绿色建筑和低碳园区实践进一步的完善。
另外一点,事实上宋老师本身也在德国作为访问学者待过一年,对于德国品质也是非常了解。此外,宋老师还主持了中国和英国国内合作的在贵安的示范楼,也体现中英的先进的节能生态理念技术具体案例上的展示,获得了最近的中国建筑学会创作的大奖。
我们请宋老师给我们分享一下他在推进绿色建筑方面的一些经验和他怎么看待我们从DGNB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宋晔皓:非常感谢林教授的介绍,我曾经在2004年在慕尼黑工大待过一年。刚才林教授讲得非常好,DGNB,我们都知道色建筑的体系有很多,包括中国绿建的星级认证,都是各有擅长、各有特点、各有关注。在一开始有嘉宾讲到关于整合设计,我恰恰认为整合设计可能是一切绿色目标的开始。参加的人可能不光是建筑师,还有工程师,也不光是职业人员,甚至可以有建造商,可以有使用者,可以有业主,大家做援助会议,就各种目标进行沟通,努力达成。长意义。这种整合设计在欧洲非常普及。正因为有这样普及的基础,很多标准的东西不是条条框框的东西,而是在设计过程中就真刀实枪的解决掉了,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林波荣:谢谢宋老师。宋老师刚才是比较概括的把他的经验给我们做了一个分享,事实上从刚才展示的案例里面我们能够体会得到了,整合设计产生的建筑的品质和可持续方面的效果。
我们最后也是请台上的重要的嘉宾——中国建设标协绿色城市委员会常会秘书长叶凌副研究员,他给我们分享一下中国在推动低碳生态城区和绿色建筑标准方面的一些着重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他们怎么看待国外的先进的标准体系在我们国内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也包括他对于我们国内绿色建筑推行方面的看法,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经验。因为叶博士是咱们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主要的编制者,也是国内其它标准体系的制定、编制者。
叶凌:我想先回顾一下之前几位嘉宾都提到的,为什么我们从现在开始大家越来越关注绿色建筑的事情,联想到我早上出来的时候在电梯里听到我们电梯里人的谈话。如果说我们五六十年代见面谈话,如果聊我们建筑相关的话题,肯定是有没有房子啊,你家房子是10平米还是20平米,建筑有还是无的问题。慢慢慢慢,尤其是在北京,我们到最近10几年20几年,你的房子是在二环还是三环啊?变成房子的问题了。现在大家在讨论的是你的净化器是什么牌子。反映一方面是北京空气品质的问题,另外就是我们人们或者是我们居住者对于室内空气品质,或者是对于建筑的品质,对于建筑可持续性的追求。为什么我们国家现在这样重视推广,包括市场也这么相应绿色建筑的发展。
对于绿色建筑及其标准在国内的推广还是基于绿色建筑本身这样一个定义,从三个方面来给各位做一个分享。
第一,我们中国绿建委的主席王有为研究员特别强调因地制宜是绿色建筑的灵魂。这篇文章应该是在十年之前已经发表了,而且这十年以来也是包括他在内,国内业界包括我们台上几位专家提到因地制宜的问题。DGNB有同样类似的情况,DGNB如果用于德国本土可能一个条款,对于德国的南北部都能使用,但是DGNB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可能开发了北欧的版本和其它国家的版本。如果DGNB用在北欧或者用在南欧不同气候地区的话,一些条款可能也会做一些调整。中国的情况更加复杂,从北到南,从东到西,那么大的国土面积,肯定要有一个因地制宜的情况。这是第一个方面。
再补充说一个,绿色建筑发展中提到,要不要根据绿色建筑在不同气候区的特点来编制不同的绿色建筑的标准?这是我们“十二五”期间院里面谈到不同气候、不同地域的绿色建筑的标准。我们觉得不同的绿色建筑标准更有适应性。对于不同的气候区可能是因地制宜的一个方面,气候跟建筑的能耗可能相对紧密的联系。同时强强调节水。比如我们东部和西部同时处于这样一个情况,但是东部因为降水的分布,西部因为降水的稀少可能也会不一样,所以我们编制的过程就提出来,绿色建筑的因地制宜确实要考虑,而且刚才提到不止要考虑不同的气候区,可能还要考虑其它水资源,包括社会发展的情况,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等等等等,这不一一列举了。这是绿色建筑的因地制宜。
第二,今天我们DGNB的CEO约翰内斯·克莱西先生也提到一点,强调统筹的概念。绿色建筑我们国家标准特别强调统筹兼顾。一方面是说对于四建一环保的统筹兼顾。绿色建筑推广中,把节能突出出来,没有考虑室内环境问题,可能不适合。但是另外突出室内环境,过度追求室内环境的舒适,可能造成能源的更大的消耗,并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这方面有很多例子,我不一一举例了,绿色建筑对于各个方面、系统的统筹兼顾很重要。这也涉及到宋老师提到的节能设计的理念。
第三,回到这个问题本身塞说,不管是中外都会提到全寿命期的概念。我们之前的绿色概念评价从2006年有运行评价体系,没有设计评价,后面加了一个设计评价的阶段。绿色建筑从早期的规划设计到后面的施工和运维,我们现在标准体系下基本上覆盖全了。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本身,这次修订特别增加了一个施工,实现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的全覆盖,对于设计我们有专门的设计规范,对于施工有绿色施工的规范,对于运行维护我们有普遍的相应的规范发布。从绿色建筑的几个阶段把绿色建筑的要素提供相应的标准规范。
另外就是“十三五”有一个重点项目,就是绿色建筑的后评估。虽然这个不是我们通常说的建筑的主要几个阶段,但是后评估作为使用阶段对于绿色建筑的性能的反思和再完善是标准体系,或者绿色建筑研发过程中很重要的另外一个方面。我本人也有幸参加了这个项目,希望在“十三五”期间做这方面的研究,把这个成果再给大家做更多的分享。
我就先分享到这里。谢谢。
林波荣:谢谢叶博士,他说了三方面的经验。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全生命周期,要重视运行的效果,后评估。各位嘉宾都说了一遍,下面我们留出三个问题,可以提问。
中粮设计部张总提问:我的问题比较简单,中国现在认证标准特别多,从国家的绿建到LEED,到底未来这些该怎么用?是不是每个标准发挥作用,未来到底是什么样的定位?
袁镔:这个问题问得很简单,但是很难回答。中国绿建基本上是按照中国的国情来做的,即便是这样,中国国情的复杂刚才叶凌博士也讲了,是从气候区的,德国基本是一个气候区,中国大概是4-5个气候区,每个气候区的状况不同,中国的基础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很大。我们像深圳、北京、上海已经接近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了,人均GDP的产值指标来讲相当于发达国家。但是我们西部很多地方还是处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很落后。这个巨大的经济差异也体现在城市发展上,包括建筑的建造上。这么大的差距来讲,现在在LEED用得相当多。北京市朝阳区对LEED评价标准通过的话,像三星建筑一样是有奖励的,在很多国家都可能世界上唯一是这样的情况。因为在中国的朝阳区对外销售的房子很高,那个地方是国外来华人员居住非常集中的地方,使馆区,很多厂商、外企都在那儿,所以对LEED的标准,对LEED的认可度比较高。所以你在标准使用上,我建议一般情况下还是按照中国的绿色建筑来推广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
包括现在的LEED,包括BREEAM,我觉得谈这个就是不同的建筑物。刚才也有嘉宾讲了这个问题,我们国家有一些城市像上海中青等等,标准也已经是世界级的建筑了,这种状况之下,可以考虑按照中国的标准,按照国外的标准或者参考德国DGNB的标准是可以选择的可以更全面的评价一下。我想,标准的选择要根据具体情况,根据建筑的水平,所在城市的要求,将来使用对象这些方面来考虑。
约翰内斯·克莱西:非常感谢您提的这个问题。我想首先到底这些标准的用途是什么?总体来讲有什么好处?因为这个标准应该把好的东西描述出来,然后让好的东西变成一个标准。一般来讲,标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现在这个建筑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也看到标准变得越来越复杂,有很多不同的因素在某个方面当中需要考虑。它是需要一个匹配的,我们要找到一个流程、一个过程,把这些正确的标准进行优先排序。这样我们需要一个理念,到底我们在做什么,到底对我们的工作有帮助、有好处的是什么。我们会考虑具体的一些主题,比如结构的评估,或者是我们会有一些委员会,他会评估,说如果不适合的话,我们需要把它修订。因为这个标准就是讲得是过去的20年,过去的这一代的人,但是在很多更新、很多的发展并没有在标准当中包含在里边,所以我们在我们的流程当中要确保首先是这个标准所允许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把总体的知识都融入进去。还需要有一个委员会进行一个评估,它是根据绩效进行评估的,不光只是关于当前的绩效评估,而是对未来的绩效要有一个评估。
林波荣:好的感谢您的建议。
卢求:刚才提到了一个问题,实际上是几乎所有的开发商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当时在国内推广DGNB的时候把全国前十位的开发商都有过接触。第一个问题都是问这个问题,我这个项目是用什么标准,谈过很多之后,了解了开发商的需求和标准本身,袁老师的观点基本上差不多,第一条,大多数的项目用中国立标最项目,美国的LEED标准是非常成功的商业标准。他有很多项目需要你开发的时候要有目标取向,我要做什么。如果是国际性的客户比较多,申请LEED会有非常好的市场认知和提高销售价格,提高出租价格等等等等。真正的建筑的品质有各种各样的专业评估,我们可以看看,有的时候评估至少LEED在能耗方面会非常高,成本也比较高,后期运营成本比较高。但是这些增高的部分和销售的价值带来的回报和出租带来的回报远远LEED大于这个,申请LEED对于业主开发来讲从经济、总体、品牌来讲综合效应比较高,如果是国际客户的话会获得比较好的效益。DGNB是高标准的体系,特别是绿色、环保标准比较高,如果是开发企业持有的项目,开发节奏不是压力那么大的情况下,我建议考虑绿建和DGNB。因为很多像我们谈的时候,最终没有选择DGNB的原因不是因为增加成本高,而是因为周期比绿建长得多。大量DGNB所要求的证明文件在德国是标准文件,我做一个建筑设计必须做这些工作,DGNB是要做的工作是要把这些绿建搜集起来,按逻辑修理好,在用的过程当中要提供指导。在中国做的话,这些文件需要设计机构、咨询机构专门准备,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但是你要把建筑这样一个复杂的多功能的东西要做得好,说得清楚不是简单的划个勾就能做出来,包括从开始的整合设计,过程的控制,还有系统化的过程的整体的控制,质量控制,最终才能获得一个质量品质。这个需要时间,需要投入精力,建筑增加成本只是一部分,看不见的投入,特别是实践因素对于很多大的开发商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如果有这个时间和精力做,成本应该是不回避LEED高。
林波荣:谢谢卢总。
我们用掌声感谢台上的几位嘉宾跟我们分享他们的经验。
下面我把话筒交给黄总。
黄献明:非常感谢,我们上午的环节就结束了,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