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生物技术研发中心6号楼

来源: 北京市住建委  时间: 2016.12.23  打印本页  分享:
  1 前言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是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发展区的一个国家级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高科技产业园区,位于海淀区东北部与昌平区西南部两区交界处,东至京包铁路,南至北清路,西至京包高速,北至玉河南路,总占地面积约250 公顷。依据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建设理念,园区
  1.前言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是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发展区的一个国家级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高科技产业园区,位于海淀区东北部与昌平区西南部两区交界处,东至京包铁路,南至北清路,西至京包高速,北至玉河南路,总占地面积约250 公顷。依据“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建设理念,园区在一期建设有50公顷绿化景观,建成3.2万平方米中央水体景观区以及东西两侧各约70米宽的绿化带;园区形成了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和完善合理的功能布局,非常适合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对工作氛围的要求。遵循以人为本,开放创新的规划建设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和谐,突出环境与绿色景观系统的生态功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专业园区。

  

  图1.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鸟瞰图


  生物技术研发中心位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南部,总建筑面积约为7119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为48528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为22667平方米。地上总共7栋楼,分别为1栋附属酒店,1栋自持办公楼,5栋生物技术研发实验楼及配套。其中6号楼主要用于集团办公,于2016年9月获得绿色建筑一星级设计标识。

  2.工程概况

  生物技术研发中心6号楼建筑总面积为6325.49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281.27 m2,地下建筑面积1044.22 m2。本项目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上五层、地下一层,6号楼于2010年5月30日工程开工,2013年6月6日竣工,2015年正式投入运营。生物技术研发中心6号楼还获得了美国LEED银级认证。

  

  图2.生物技术研发中心6号楼

  

  图3.LEED银级认证证书


  项目从前期方案阶段便有意识地走绿色建筑技术路线,采取“因地制宜”策略。本项目位于寒冷地区,建筑的节能保温设计是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建筑的设计方面严格控制建筑的体型系数、窗墙比等参数,建筑单体造型简约;办公空间采用开敞式设计,采光中庭,走廊采用玻璃幕墙,最大限度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地下空间采用采光天窗;采用雨水收集等节水技术。

  生物技术研发中心6号楼在运行阶段进行了改造提升,主要包括用电分项计量、制冷站优化、无障碍电梯和坡道改造、运营环境检测等。

  3.绿色建筑特征

  3.1 节地与室外环境

  项目选址无洪灾、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场地土壤氡检测结果达标,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及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交通噪声是本项目的主要噪声源,项目位于生命科学园内部,室外声环境较好,可以满足1类昼间不大于55 dB(A),夜间不大于45 dB(A)的标准要求。本项目场地内声环境质量良好,经模拟计算,以及现场测试,区域人行活动高度处昼间噪声值低于51.5 dB(A),夜间低于42.4 dB(A),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对1类区域的标准要求。

  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原方案为“七星拱月”布局,外立面以折矩形为主,这种布局在夏季西南风、过渡季东北风时,由于建筑间遮挡较为严重,不利于形成流畅的风场,室内自然通风效果较差;生命广场现状采用“细胞”造型,外立面以椭圆围护联接构成,各建筑通过连廊连接,连廊底部架空,有利于风场的延伸;建筑布局非严格坐南朝北,而是逆时针旋转了23度,从而实现夏季西南风、过渡季东北风以更短的路径从南立面、西立面的开启扇穿过办公区。

  

  图4.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原方案

  

  图5.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现方案


  通过以上综合考虑优化后的平面布局,在夏季时场地内人员活动高度的风速小于3.5m/s;冬季时场地内人员活动高度的风速小于4.0m/s,不影响冬季的人员出行;同时保证各建筑迎背风面压差较大,在1.5Pa之间,具有形成良好室内自然通风的先决条件。

  项目玻璃采用6+12A+6mm LOW-E钢化彩釉中空玻璃和6mm钢化彩釉玻璃。建筑幕墙玻璃采用丝网印刷制成点阵渐变的形式,为浅灰色,玻璃的可见光反射比为0.219,除首层外的所有幕墙均设置喷砂栏杆,可有效避免对周边建筑造成光污染;室外景观照明无溢散光,不存在光污染。

  

  图6.玻璃幕墙


  生命科学园内部采用大面积绿地、透水混凝土和人工湖体等改善场地热环境的技术措施,项目透水地面面积与室外地面总面积之比超过40%,场地热环境质量良好。

  

  图7.园区内部透水地面


  项目区域交通便利,距主出入口500米步行距离内,有2个公交站:生命园西环路南、生命科学园站,共有2条公交路线:871路、521路。同时南侧北清路上还有地铁昌平线“生命科学园站”。

  

  图8.公交车站


  3.2 节能与能源利用

  项目外墙采用陶粒混凝土砌块加50mm厚挤塑聚苯板,屋顶采用100mm厚挤塑聚苯板,热桥柱(梁)采用50mm厚挤塑聚苯板,幕墙采用6+12+6中空玻璃。

  单体建筑采用集中冷热源,集中冷源来自4号楼地下室制冷站,设有两台2813kW(800RT)的离心式冷水机组;主要热源为3台燃气锅炉,位于创新大厦地下1层,厂家及型号为广州迪森热能设备有限公司WNS6-1.25-Y、Q,额定蒸发量为6t/h,锅炉额定效率为93.2%;汽水波节管换热机组位于制冷机房内,由三台换热器和三台变频热水循环泵组成,总换热量5600kW。

  

  图9.4号冷站

  

  图10.锅炉房


  项目从节能和经济两方面考虑,选择转轮式全热回收系统。本栋建筑空调末端形式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集中新风系统采用转轮式排风热回收机组,至少总新风量的80%设置热回收装置,排风热回收装置的额定全热回收效率不小于60%;共设置2台转轮热回收机组,其中1台6400m3/h(编号X-5-301服务1-3层),1台4200 m3/h(编号X-5-401服务4-5层),新排风机联锁开启,节约能源。

  

  图11.新风机组


  工程照明均采用节能型光源。办公室选用T5直管荧光灯,其它场所选用节能型光源。办公室、卫生间、各种管井处的照明采用就地设置照明开关控制;公共走廊、楼梯灯公共场所采用智能照明控制。室外景观照明控制箱设在变电所内(或就近配电室),纳入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3.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生活给水水源为市政自来水,市政管网供水压力为0.18MPa,由室外DN300的市政给水环状管网上引两路供水管,管径DN150,供水管在红线内成环。在5#地下室集中给水泵房内设独立变频供水设备。6#楼给水分两个区。一区:地下一层至二层,由市政给水管网直接供水。二区为三层以上,由变频供水设备加压后供水。本工程每栋楼在室外水表井内进行计量。本工程污、废水合流排出,污水在室外汇集后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厂区污水干管。

  项目6号楼所在的生命技术研发中心用地进行了雨水综合利用设计,所在的17号地块内可收集雨水的屋面面积9620m2,同时还收集绿地和场内雨水。生命科学园一期雨水收集综合系统共设有埋地水池5个,总容积271.5m³,管道800米,雨水井120个,雨水处理设备间3个。经过处理的雨水,可以用来冲洗路面、绿化灌溉。

   

  图12.雨水回收处理系统


  卫生洁具均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坐便器采用6L/3L两档,大便器采用脚踏阀,小便器采用节水型小便器,洗手盆采用红外感应阀。

    

  图13.节水器具


  3.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生物技术研发中心6号楼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造型简约,基本无装饰性构件,女儿墙高度部分超过2.4m,经计算,装饰性构件的造价不超过工程总造价的5‰。

  建筑材料本地化控制在于减少材料运输过程的资源,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本项目主要采用北京、河北等的建筑材料,施工现场500km 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使用重量占建筑总材料重量比例达到99%以上。

  施工过程中将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并将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本项目采用的所有石膏板都是以废弃物(脱硫石膏)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废弃物掺量大于90%。

  项目办公空间采用开敞式,室内大部分空间采用轻钢龙骨、玻璃隔断等灵活隔断,可减少重新装修时的材料浪费和垃圾产生,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灵活隔断的比例达到59.2%。

   

  图14.灵活隔断


  3.5 室内环境质量

  生物技术研发中心6号楼位于生命科学园内部,建筑间距布置合理,自身日照情况良好,且周边无居住建筑。本项目建筑总平面布局经过CFD辅助优化设计,将原本以东西向纵向布置的条型建筑,调整为多个南北向布置的椭圆细胞体结构,有利于日照和采光。办公楼中庭开挖至地下层,内部中庭很好的解决了走廊、地下室的自然采光。采用Ecotect模拟软件对建筑主要功能空间进行计算,可知本项目地上各层室内主要功能空间平均采光系数均达到3%以上,整栋建筑的室内自然采光完全满足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1/T825-2011及《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2013的要求。

   

  图15.内部中庭


  项目地下一层设有采光天窗、采光井,地下一层共有91.5%计算区域的采光系数超过了0.5%,采光系数超过0.5%的区域占地下总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4.6%,地下室内自然采光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图16.采光天窗


  项目内外幕墙均存在较大面积的可开启,幕墙可开启面积为7.40%,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室内自然通风。本项目 1F、3F室内自然通风状况良好,主要功能空间最高空气龄分别约为1800s、1200s,即换气次数分别大于2次/h、3次/h,满足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1/T825-2011对公共建筑室内自然通风的要求。

  项目室内设有MY AIR智能环境监测站,可以监测室内温湿度、噪声、甲醛、TVOC、CO2、颗粒物的数值,反应室内环境污染状况。用户可通过监测网站(air.4house.cn)或者手机/平板APP(My Air)查看实时数据,并获取实时环境建议,同时定期获取环境咨询报告。另外,建筑主入口还设置有垂直绿化,有利于获得良好的室内环境。

   

  图17.MY AIR智能环境监测站图19垂直绿化


  3.6.运营管理

  项目物业为北京实创科技园经营服务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了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项目制定有完善的《节约用电管理制度》,在节约用电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物业单位还制定有《能源管理激励制度》,明确物业管理人员的节约能源(节电、节水)的权利和义务,把降低能源的指标与员工的经济利益挂钩,使节能工作落到实处,建设节约型物业管理公司。

  项目设有楼宇自控系统,2015年园区资产管理部从精细化管理需求出发,对生命广场的用电计量实施了升级改造,为便于管理收费,新装智能远传电表精度不低于1级,电流互感器精度不低于0.5级。

   

  图18.楼宇自控系统


  项目投入运行期间以来,冷热源运营管理单位对空调通风系统等设备进行定期清洗、维护和保养,满足国家标准《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GB19210规定。定期清洗系统的过滤网和过滤器,保证送风、送水管道的通畅。

  为营造绿色建筑的良好的环境氛围,增强职工节约资源的意识,达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的。项目在建筑入口、电梯厅等处设置分类收集垃圾桶,生活垃圾进行日产日清,每日消杀,无异味、无遗撒。

   

  图19.分类垃圾桶


  5.效益分析

  该项目采用了一系列节能节水技术措施,包括综合利用高效冷热源、低照明功率密度、自然采光、楼宇自控系统等,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行能耗;生命科学园一期雨水收集综合系统收集屋面、绿地雨水。经过处理的雨水,用来冲洗路面、绿化灌溉等。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作为一个国家级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高科技产业园区,建筑具有区域自主成果创新的宣传功能作用,同时园区本身也是一个展示作品,体现建筑的自身特点。因此,园区的建筑技术应用充分考虑技术的前瞻性和示范性,在绿色建筑的选择和运营方面更多的关注技术的时效性,成为“绿色、低碳、环保”理念的宣传与教育基地。

  该项目不仅提升了园区自身的办公、生活质量,其经验成果的扩散,有利于宣传绿色建筑知识,并向社会公众真是的展示生命科学园的绿色理念和成果,为园区类企业在绿色、环保和节能方面提供表率作用,对绿色建筑技术的展示和绿色理念的推广宣传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