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北京市国电新能源技术研究院301~305、307~309号

来源: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时间: 2016.12.19  打印本页  分享:
  1 前言  北京市国电新能源技术研究院301~305、307~309号楼是集科研楼、研究所、培训部、地下车库为一体的大型科研类公共建筑。工程地处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未来科技城内,东侧紧临未来城滨河大道,南侧为未来城北二街,北临未来城北一街,西侧毗邻汇海路。于2016年7月获得绿
  1.前言

  北京市国电新能源技术研究院301~305、307~309号楼是集科研楼、研究所、培训部、地下车库为一体的大型科研类公共建筑。工程地处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未来科技城内,东侧紧临未来城滨河大道,南侧为未来城北二街,北临未来城北一街,西侧毗邻汇海路。于2016年7月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运行评价标识。
  

  图1 项目效果图
 

  2.工程概况

  工程建设总用地12.41万㎡,总建筑面积24.31万㎡。其中,申报国家绿色建筑运行标识三星级认证的为301~305、307~309号楼,建筑面积13.17万㎡,包含地上建筑面积10.26万㎡,地下建筑面积2.91万㎡。建筑主要功能区采用南北向条形平面布置。工程结构形式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局部采用钢结构。
  

  图2国电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实景图
 

  本项目集成运用多种绿色技术策略,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工程优先考虑被动式生态设计,考虑建筑体型、朝向、自然通风、内外遮阳等与当地气候相适应,并与建筑形式有机结合,对重点部分进行了深化研究和设计。工程还综合采用了太阳能光伏系统、冰蓄冷空调系统,低温送风系统、高效能的节能照明系统、高效的能耗计量及控制系统等节能设施,以达到综合节能、减排的示范效果。同时,项目作为新能源技术研发中心,在建筑屋顶上安装了大量太阳能光伏板,面积约3万平米,并设置风电发电设施作为补充,在新能源利用方面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

  3. 绿色建筑特征

  3.1节地与室外环境

  项目周边无居住建筑,设计控制夜景照明投光灯、幕墙玻璃光学性能以避免对周围环境产生光污染。场地污染物排放达到标准要求。项目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作为车库、机房、餐厅等。规划布局保证室外活动区域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人行区域风速适宜。场地环境噪声经实测满足要求。

  本建筑体型采取南向开敞北向围合的结构,冬季对主导风起到阻隔作用,夏季能使自然风经过建筑中心区域。

  交通规划合理,500m内有公交站点2个,场地内人车分流,流线合理。园区设置环保巴士班车系统,使其与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市政公交枢纽相连接,以运送乘客到达园区主路站点。

  绿化采用北京地区乡土植物,并形成复层绿化。场地透水地面面积达到室外地面面积的47.24%。

  3.2节能与能源利用

  本工程各专业依据相关标准进行节能设计,各楼窗墙比与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经权衡判断符合现行标准规定。热源采用市政热力。冷源采用冰蓄冷系统,制冷主机选用三台双工况两级压缩离心式制冷机组,夜间供冷时,选用两台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作为基载机。双工况冷机制冷工况IPLV值6.11,基载冷机IPLV值8.65,并在冷热源及输配系统加装分项计量设备便于统计及节约能源。除报告厅、大堂等采用区域变风量空调系统,其他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建筑主立面采用玻璃幕墙体系,幕墙可开启面积比例为14.77%,其余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达到56.67%。

  走廊、门厅、楼梯间等公共场所的照明按建筑使用条件和自然采光状况利用EIB 控制系统采取分区、分组控制。

  冷热源及输配系统、空调机组、照明设备等分别加装分项计量设备。地下车库设置CO监控系统。实现智能化控制与管理,提高能源利用率。
  

  图3能源监控中心


  项目建筑屋顶设置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总发电功率达到2.54MW。根据2015年实际发电和用电数据,光伏系统平均发电量可占当年建筑运行总用电量的18.36%。
  

  图4 光伏屋面


  3.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项目采用市政中水 ,用于冲厕、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等。共设置800m³雨水收集池,场地雨水经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超期雨水排至室外雨水管线。根据2015年运行数据计算,全年用水总量47463m³,非传统水源用水量为28101m³,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为59.2%。
  

  图5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3.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项目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有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11.82%。500km 以内生产建筑材料利用率为99.72%。施工过程建筑垃圾利用和回收率达到37.39%,碎石、土方利用率达到80%。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 BM 轻集料连锁砌块,其用量占同类建筑材料的比例为62.01%

  项目室内装修与土建、结构等进行一体化设计,在装修时不破坏和拆除已有建筑构件,避免了材料装修的浪费。

  室内办公室的装修采用灵活隔断,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灵活隔断的比例达到77.42%。

  3.5室内环境质量

  建筑功能布局有利于避免房间之间的噪声影响,各类房间的室内背景噪声和围护结构隔声性能均满足相关标准要求。本工程各房间内温湿度、新风量、风速等及室内照度、统一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设计参数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培训楼设置变风量系统,采取可调新风比运行。研发实验楼采用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温度由风机盘管末端控制,湿度由低温送风系统控制。

  工程南北两侧二层至七层的玻璃幕墙处设置外遮阳板,外遮阳构件材质选用浅色、高反射、低热容的轻质材料,以防止照射吸收的热量传导至外围护结构,遮阳板与围护结构留有间隙,以利于通风,防止周围热空气滞留,对视线影响较小。


  

  图6 外遮阳系统


  在过渡季和夏季主导风向情况下,各层主要功能空间均能形成较为良好的贯穿式自然通风,可以较好地利用自然通风改善室内环境。大部分主要功能房间可以较好地利用自然通风改善室内环境,通风换气次数大于2次/h。

  3.6 运营管理

  项目由物业单位建立了完善的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与绿化管理制度,实施了资源管理激励制度,明确各工作岗位的任务和责任,使管理制度化、落实到人。

  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须单独存放在指定区域。办公区设三色垃圾桶,与生活垃圾分类存放。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废弃物单独贮存、设醒目标识。

  暖通、给排水设备、管道的设置便于维修、改造和更换,对空调通风系统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定期检查和清洗。

  本工程智能设计定位为一栋综合的智能化系统,包括通讯系统、综合安防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管理系统、背景音乐及消防应急广播系统、会议系统。
  

  图7 新风机组楼控界面
 

  4、小结

  项目设计、建设、运营过程中,集成运用多种绿色技术策略,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把绿色理念落实到建筑全生命周期中。

  项目作为新能源研发基地,采用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绿色环保技术既符合项目自身定位,也对相关领域项目起到示范作用。积累的运营数据对绿色建筑使用效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测检验,项目暖通、空调、照明、水系统运营良好,室内环境质量达到高标准要求,为园区科研人员提供健康舒适环境。项目节能、节水、可再生能源利用多项指标均超过设计目标,具有良好社会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