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将成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的奥运赛事

来源: iGreen  时间: 2021.11.26  打印本页  分享:
18项碳减排措施+4项碳中和措施 助力北京冬奥交出优秀答卷面对全球气候问题以及奥运会的资源调动等问题,国际奥委会一直在鼓励和推动举办更低碳可持续的奥运会。从此前三届冬奥会便可看出: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主

18项碳减排措施+4项碳中和措施 助力北京冬奥交出优秀答卷

面对全球气候问题以及奥运会的资源调动等问题,国际奥委会一直在鼓励和推动举办更低碳可持续的奥运会。从此前三届冬奥会便可看出: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推行公共交通,更多采用氢动力;二是通过和绿色能源机构合作,在全球开展低碳项目建设。2014年索契冬奥会对场馆进行了特殊设计,采用透明玻璃结构节约能源。2018年平昌冬奥会在采用绿色建筑、使用清洁能源的基础上,还建设了温室气体监测系统,并发布碳管理报告。

不过,这三届冬奥会都存在赛后场馆容易荒废、部分能源不可再生等问题,并且尚未大规模使用智能技术。

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从能源、建筑、交通、碳汇4个方面入手,通过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实现碳排放全部中和。正如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所讲:“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艰难时期,北京冬奥组委也将举办一届非同寻常的冬奥会。”

早在2019年,北京冬奥会组委会就专门研究制定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确定了18项碳减排措施和4项碳中和措施。

·碳减排

(一)推动低碳能源技术示范项目

1.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

2.场馆常规电力消费需求综合实现100%可再生能源

(二)加强低碳场馆建设管理

1.建设赛区超低能耗低碳示范工程

2.推动场馆低碳节能建设与改造

3.加强建筑材料低碳采购和回收利用

4.推进场馆运行能耗和碳排放智能化管理

5.提高制冰造雪效率

6.强化废弃物回收利用管理

(三)建设低碳交通体系

1.不同赛区间的转运充分利用高铁

2.综合利用智能交通系统和管理措施

3.赛事举办期间交通服务基本实现清洁能源供应

4.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出行模式

5.在交通设施建设工程中使用低碳工程技术

(四)北京冬奥组委率先行动

1.废旧厂房综合利用

2.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3.大力推行低碳办公

4.积极倡导低碳出行

5.倡导观众低碳观赛行为

·碳中和

(一)北京市林业固碳(北京市造林绿化增汇工程)

(二)张家口市林业固碳(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工程)

(三)涉奥企业自主行动

(四)碳普惠制项目

100%绿色供电、二氧化碳清洁制冰  北京在冬奥绿色生态建设中连夺“金牌”

建设张北柔性直流电网等低碳能源示范项目,实现奥运史上首次全部场馆被城市绿色电网全覆盖,这是北京冬奥会的最大亮点之一。

据介绍,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已于2019年投入运行,该工程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柔性直流电网新技术,将张家口地区可再生能源安全高效地输送至北京市,全面满足北京和张家口地区冬奥场馆用电需求。建立跨区域绿电交易机制,通过绿电交易平台,赛时将实现所有场馆100%使用绿色电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冬奥会大规模采用全球变暖潜能值(GWP)为1的二氧化碳环保型制冷剂进行制冰,这在奥运历史中尚属首次。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及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三个场馆共建设7块二氧化碳冰面,冰面温差控制在 0.5℃以内,碳排放趋近于零。制冷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高品质余热可回收再利用,相比较传统方式效能提升30%-40%。

此外,针对雪上场馆的绿色建筑设计问题,北京冬奥组委制定了《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该标准是我国首个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填补了国内、国际相关标准的空白,将是北京冬奥会在规划建设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的奥运遗产,对我国今后雪上场馆建设具有先进的节能低碳的指导意义。

据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介绍:“北京冬奥会所有新建室内场馆全部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既有场馆通过节能改造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

“智慧大脑”+能源管控中心 全景式监控让能源消耗更低

确保北京冬奥会3大赛区25个场馆的绿色电能供应,离不开北京冬奥电力运行保障指挥平台的支撑,它就相当于保证全部场馆绿电供应的“智慧大脑”。

北京冬奥电力运行保障指挥平台共接入国家电网公司北京电力的29个业务系统,涉及绿电、物资、保障等187项指标数据,通过运用数字孪生、知识图谱、智能语音等技术,可实时、全景式监控场馆内电力情况。

图片

北京冬奥电力运行保障指挥平台(来源:中电传媒能源大数据)

与北京冬奥电力运行保障指挥平台相配合,张家口冬奥保障指挥中心主要负责保障本区绿电供应。

该平台由国家电网公司冀北电力通过开发6大核心功能、构建7大主题场景、融汇13套系统数据打造而来,运用5G、智慧物联等技术,实时感知关联设备运行状态和内外部环境,辅助相关人员总览全局、快速决策。

此外,北京冬奥会还专门在北京及延庆赛区的10个场馆建设能源管控中心,实时监测场馆中电、气、水、热等能源的使用情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完成建筑能耗、碳排放监测等的可视化管理,进而减少能源消耗。

同时,冬奥场馆内还部署了智能建筑操作系统,该系统包含建筑碳排放智慧管理平台,基于5G和AI等技术,可实现对单个或多个建筑进行多维度实时在线监测与核算分析、碳资产额度管理、引导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等碳排放管理功能,实现整个冬奥村的实时态势全面感知。

优化交通运行管理系统 打造“冬奥绿色低碳公共交通网”

低碳交通同样是北京冬奥会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之一,本届冬奥会共有3个赛区,赛区内交通、赛区和市区间交通同样需要采取措施,确保更加绿色低碳。

随着今年底地铁11号线开通,北京赛区所有场馆实现地铁覆盖。通过京张高铁延庆支线从北京北站至延庆站不到40分钟,从延庆站乘摆渡车30分钟内即可直达延庆赛区各赛场。延庆赛区内11条索道,为运动员提供高山交通网络,从小海陀山山脚下的延庆冬奥村抵达海拔2198米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出发区仅需30分钟......一张“冬奥绿色低碳公共交通网”已建成。

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丁建明表示,京冀、京张一体化的“任督二脉”也在冬奥建设中得以打通,京张高铁、京礼高速相继建成,延庆、张家口正式步入首都“一小时交通圈”。

此外,赛区内的交通服务会基本实现清洁能源供应,8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已在张家口赛区进行了测试,赛时将在延庆、张家口投入700余辆氢燃料大巴车提供交通服务保障;试制的氢燃料电池应急电源发电车,替代柴油发电车,已在国家速滑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测试备用。

场馆的智慧化数字化升级也有助于提高交通运输效率,降低碳排放。未来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可动态采集相关设备的运行情况、周边道路人流情况,使数字建筑和城市交通系统联通,基于人工智能形成最优的解决方案,改变大型活动时部分市区内场馆周边交通不畅情况,提升附近车辆的交通燃油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倡导绿色出行,北京冬奥组委会还上线了“低碳冬奥”小程序,利用数字技术记录用户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轨迹,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绿色低碳生活。例如,人们可以通过选择公交、地铁、骑行等绿色出行方式来获得积分兑换低碳证书和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