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及建筑工业化未来的“热搜”都在这场论坛里!

来源: 房采中国  时间: 2020.09.30  打印本页  分享:
9月29日,由中国房地产报、中国房地产网、中房智库、房采中国联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以“新生态·新动能”为主题的“2020中国房地产创新大会——第四届装配式建筑暨建筑工业化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并以线下+线上中房直播间同步直播的方式同时进行,其中,线上直播间吸引了将近6万的听众。
       最近几个月,中央政府继续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调控,尤其是增加对房地产商融资环节的监管,设立“三道红线”,这也被认为是史上最严厉的债务管控政策。

 

       危机也是转机。

 

       房地产行业正在由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管理、工业化方向发展。近期,住建部联合多个部委先后发布了《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磅文件。2020年成为了推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起航之年。

 

       那么,“新型建筑工业化”政策出台力度有多大?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如何协同发展?标杆房企应该如何打造自身工程建造新IP?装配式装修如何引领下一个十年?如何构建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下全产业链生态圈?

 

       9月29日,由中国房地产报、中国房地产网、中房智库、房采中国联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以“新生态·新动能”为主题的“2020中国房地产创新大会——第四届装配式建筑暨建筑工业化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并以线下+线上中房直播间同步直播的方式同时进行,其中,线上直播间吸引了将近6万的听众。

 

       会上,有人认为,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需要产业思维;也有人提出,建筑产业要提质增效,节本降耗,唯有做好数字化转型升级;也有人表示,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发展的好坏、成长的快慢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媒体的推动。

 

       作为已经连续四年举办的装配式建筑主题论坛,今年论坛邀请了来自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万科集团、金地集团、远洋集团、当代置业、美好置业、广联达、远大住工、亚厦股份、苏州海鸥有巢氏等,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学会)负责人、科研院所、开发商、建造商以及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企业在内的等各界专家,共同探讨装配式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发展。

 

       单大伟: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房地产企业重塑增长和业务转型必然选择

 

       会上,中国房地产报社总经理、中房同创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单大伟在致辞中表示,现在,房地产企业正处在转型窗口期,房地产市场从以前的增量市场进入到存量市场,面对行业的变化,房地产企业需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动力,并积极推动业务创新,以实现转型升级,而积极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数字化转型,正是房地产企业重塑增长和业务转型的必然选择。

 

       另外,他还表示,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发展的好坏、成长的快慢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媒体的推动。

 

       叶明: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需要产业思维

 

       “建筑工业化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也不是新理念,是我国一直倡导的发展方向。”中建科技顾问总工、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叶明在作主题演讲时分享了自己对于新型建筑工业化几点思考。

 

       在叶明看来,我国建筑工业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六十年代中期是建筑工业化初期;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七十年代中期是建筑工业化发展期;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八十年代末期是建筑工业化起伏阶段;1999年~2010年是住宅产业现代化阶段;2010年~2016年是建筑产业现代化阶段;2016年~2020年是装配式建筑阶段;2020年7月~至今是新型建筑工业化阶段。

 

        “从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到建筑产业现代化、装配式建筑,再到新型建筑工业化,这些发展阶段最终目标是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他说。

 

       与此同时,叶明强调,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装配式建筑而言,装配式建筑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一脉相承的。叶明表示,在这些发展阶段有几个重要概念,即新型建筑工业化实施主体是建筑业;新型建筑工业化实施载体是建筑产业;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目标是实施建筑产业现代化。为此,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需要产业思维。

 

        魏素巍:装配式内装尚需提升与商品房需求的契合度

 

       为什么装配式内装在商品房项目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在会上,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魏素巍给出了答案。

 

       “主要原因是目前阶段装配式内装能带来的优势与商品房的需求没有完全契合。”魏素巍说。一是质量上,新技术、新做法、新部品层出不穷,商品房需要接受市场的严酷考验,必须谨慎。这需要经过市场的不断检验,考验之后会大浪淘沙,一批优质产品会出现,也会促进这些企业去研发,迎合市场做出高质量的产品。二是速度上,装配式内装带来的速度肯定是提升的,这是很关键的契合点。三是成本上,以目前情况看,因为规模效应等因素,成本未必是降低的,甚至要比传统稍微高一些。

 

       “质量、速度、成本,没有完全与商品房需求契合。要契合这一需求,产品一定要非常成熟,可以纳入战略集采之后再去做。”魏素巍说,要想在商品房中应用得好,最主要的还是依靠下端部品产业的支撑,要有高质量的产品和价格相对有优势的产品可供采用,这也是行业发展共同面临的问题。

 

       陈安邦:万科以“两提两减”为原则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

 

       万科北方区域工程客服中心合伙人陈安邦表示,万科从2002年提出装配式建筑发展,针对行业现状提出了“两提两减”原则,即提高质量、提升效率、减少对用工的依赖、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作为万科推动工业化发展指导原则。

 

       早在1921年,“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概念就被法国建筑大师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首提。但汽车换了好几种造法,工地还是那个工地,于是万科提出以“ 快建体系”和“快装体系”,实现“两提两减”。

 

       快建体系为什么要做?陈安邦表示,双指标要求下竖向构件增多,“好产品”落地质量保障难,构件加工复杂,施工难度大,工效降低明显。“但传统构件生产标准化低,灌浆套筒检测困难,节点施工复杂,传统工业化设计不区分低多层和高层。这是行业存在的痛点和难题。”他坦言。

 

       对此,万科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一是基于快建体系洋房实验楼研究成果,地上结构墙体节点水平向采用钢筋锚环连接,竖向采用大直径钢筋套筒及座浆法连接,以降低后浇区面积,暗柱、墙体安装就位施工难度,减少节点处钢筋绑扎量及绑扎难度。二是高层住宅采用叠合剪力墙体系,构件标准化程度高,钢筋连接检测直观,减少节点处钢筋绑扎量及绑扎难度。

 

       胡泽邦:4.0时代关键在于PC,实现模块化、标准化和通用化

 

       “中国需要走向建筑工业4.0阶段,以解决互联网时代由客户端发起的大规模定制需求。”据远大住工集团京津冀公司总经理胡泽邦介绍,国家从2016年在推动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方面出台相关政策,2017年各地细则逐渐落地,再到2018年进入装配式建筑市场“元年”以及2019年实现规模化生产,近几年来国内装配式建筑市场其实发生了很多问题,比如产能产效比较低、工业缺少标准、人才缺口大,行业监管体系不匹配等。

 

       在他看来,这是大规模定制生产带来的弊病。对比国外标准化大生产、小规模定制模式,国内装配式建筑是由客户端发起的非标准产品大规模定制,其弊端在于品种单一、定制生产又可能出现成本高、效率低及交付慢等问题。

 

       “有没有可能使得两者优势结合起来,在实现低成本和高效率同时,兼顾多品种和个性化?”胡泽邦谈到,“这就需求进入建筑工业4.0阶段,解决互联网时代由客户端发起的大规模定制需求。建筑行业从商品混凝土发展到PC流水线,到现在已经实现BIM技术全面应用,4.0时代的关键在于PC,实现模块化、标准化和通用化,从质量、效率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带来全面提升。”

 

        刘刚:建筑产业要提质增效,节本降耗,唯有做好数字化转型升级

 

       在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研究院院长刘刚看来,转型对于建筑产业已经到了一个发展的必然之路。在建筑产业转型同时,一定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和新型科技让传统产业渠道畅通,同时又需要有新型的基础设施的支撑,就是利用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来支撑整个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的进步。

 

       刘刚认为,目前,新零售和新媒体都已经到了数字化能够创造更大价值的新阶段。但建筑产业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产业,目前还属于提供附加值的阶段,因此也是任重道远。

 

       刘刚还谈到数字经济时代的几个关键特征:首先,数据会成为新的生产力,同时未来数字孪生也将成为一种新的产业发展形态;其次,产业互联网平台成为了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生态成为新的组织方式,产业的形态也会成为一个新模式。

 

       此外,刘刚表示,疫情耽误了几个月时间,近两个季度都无法复工复产。复工复产之后,无论是对于房地产企业还是建筑企业还是设计企业都要把时间夺回来。“如果在全年目标不变的情况下,若要保证品质、降低成本,唯有用新的技术手段、科技方法让发展提速和升级。”刘刚说道

 

       杨晓剑:建筑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符合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会上,远洋集团设计院装配式设计总监杨晓剑表示,建筑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符合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杨晓剑以装配式建筑为例分析道,装配式建筑正是因为在劳动力、能源、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在减少碳排放、减少废弃物的环保优势成为了健康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据杨晓剑介绍,健康建筑已经成为远洋集团品牌的保证、品质的标签。在建筑产业绿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健康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的深度融合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远洋集团从2010年起就开始了装配式建筑的研发和实践,参与了多项装配式建筑标准的编制,确立了多项自主研发课题,打造了全方位的装配式项目开发和营造能力。远洋集团历年落地健康建筑体系项目80余个,逾1300万平方米,其中同时采用装配式的项目38个,超过310万平方米。

 

       “我们致力于用健康建筑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品质提升和理念创新,同时通过装配式建筑在社会环境效益以及工业化内装的安全环保等方面的优势,去扩展健康建筑的内涵和外延。”杨晓剑表示。

 

       构建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下全产业链生态圈

 

        此次论坛除了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和领军企业的代表人物作主题演讲外,还举行了以“如何构建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下全产业链生态圈”为主题的圆桌对话。在圆桌对话中,企业代表分析了目前装配式建筑行业面临的难点,以及该如何建设装配式装修的体系。

 

       当代置业五个三成本中心副总经理封金龙表示,目前装配式建筑行业面临三个难点:成本与利润不匹配、工艺与技术之间的不匹配、产能和运距的不匹配。

 

       怎么去破局?封金龙表示,首先要打通产业链的上下游,实现从设计、生产、采购到施工到最后的经营一体化,地产行业也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上下游协同作用;其次是做到标准化,我们做不到行业的标准化,但是一定要做到企业的标准化,只有房企大量地使用标准化产品,才能对装配式的工业化生产起到一个决定性作用;最后要在组织管理上不断创新,要养大量的相关人才。

 

       远大住工集团京津冀公司副总经理吴卫峰表示,从2013年开始,远大住工集团在京津冀地区就进行了装配式构件的生产、设计以及安装。总结经验发现,在推广构建的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装配式建筑是从工地转移到工厂,但是这个转移不是简单的转移,涉及效率的提升以及环保、节能的要求。

 

       “此外,装配式构件的提供和工地紧密相连,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难点在于怎么样才能够配合好工地现场的需求,同时又能够很好地利用起我们工厂的资源。”据吴卫峰介绍,为了解决这一难点,远大住工提出来柔性制造,以数据驱动带动柔性制造。并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在装配式建筑上的应用,比如说在车间推行快速换模技术,推行模具成型和凹凸粗糙面的新工艺。

 

       吴卫峰表示,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起到一个带动作用。

 

       除了装配式建筑面临一些难点外,装配式装修也面临一些问题。亚厦工业化开发中心副总经理张琨认为,目前行业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相关的标准、规范太多了,而且规范之间都是有冲突的。当前,多个协会、学会、机构都在编制各类标准,各省市也在编制当地装配式标准,但相互之间往往不兼容、不通用,造成资源浪费,给落地造成阻碍,从而影响行业发展。

 

       张琨表示,装配式建筑包括装配式内装和装配式主体结构。目前,主体结构政策层面的文件已经非常多了,但没有专门针对装配式内装的政策,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装配式内装发展比较慢的原因。“在整个装配式装修的体系建设中,需要更高维度地打通所有体系。”

 

       在美好置业集团品牌总经理肖常燕看来,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产业工业化的重要方向,无论是从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市场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支持,但是终端消费者以及开发商对装配式产品以及对装配式体系优势的认知还是有些不足,需要不断加强。

 

       据肖常燕介绍,美好置业主要以先进的叠合剪力墙技术为核心,以全生命周期服务的一体化房屋智造模式为运营模式来推进相关业务的经营发展。“希望通过数据化、智能化科技带动和引领推动装配式建筑相关业务及行业的进展。”

 

       苏州海鸥有巢氏住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营销中心副总经理隋国富表示,海鸥从2020年开始把B端和C端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对品牌重新做了规划,有巢氏的产品定位正逐渐定位于C端终端产品的服务商。“有巢氏现在的产品以整体浴室为核心,将厨房、收纳、卧电系统和智能系统等都归纳进来,要做成产业链的部品服务商。”他说。

 

       另外,他表示,海鸥各个服务地区也正在完善,并在全国从南方到北方做了产业化布局,最终实现了“产品+服务”的新模式。其中,产品方面更多是服务好前端企业。装配式内装要从前端、项目设计阶段就开始介入,全程地服务于整个项目,将拥有更多的机会服务更多的地产商、施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