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地产 离我们是近还是远?

来源: 凤凰房产      时间: 2014.08.14  打印本页  分享:
近些年,随着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绿色建筑是房地产领域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环节”,绿色地产的魅力便持续发酵。很多主流开发商纷纷打
近些年,随着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绿色建筑是房地产领域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环节”,绿色地产的魅力便持续发酵。很多主流开发商纷纷打出了“绿色牌”,以“绿色建筑”为卖点吸引消费者。

 来源:凤凰房产 作者:陈子阳

 

近些年,随着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绿色建筑是房地产领域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环节”,绿色地产的魅力便持续发酵。很多主流开发商纷纷打出了“绿色牌”,以“绿色建筑”为卖点吸引消费者。“环保小区”、“生态社区”、“绿色家园”等概念,几乎成为了新楼盘对外宣传的统一口号。

 

在北京房山区一家名为“生态小区”的售楼办公室里,一名经纪人介绍,该小区的“绿色住宅”墙体采用的是国内环保节能产品,既可以解决夏季墙体吸热造成的室内高温问题,又可以减少冬季低温对室内降温的影响。

 

这就是绿色建筑吗?在各种“绿色建筑”充斥市场的当下,这个概念显得那么混乱和不可捉摸。

 

根据我国于2006年6月1日起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定义,所谓的“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原副总建筑师、亚洲人居环境协会副主席开彦曾公开表示,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社会整体对接纳绿色建筑的认知度较差。长期以来,我国绿色建筑标准受到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明显等原因制约,很多人只把绿色建筑的方式单纯归结于“节约”、“绿色”,从而出现了“绿色建筑”流于形式,简单强调绿化的问题。

 

虽然“绿色建筑”已在我国起航,但未来的发展道路仍任道重远,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说:“如今很多企业在绿色低碳建筑方面,主要在做一些实验性建筑。” 其一是让大家认识一下所为的“白金级”绿色标准是什么样;其二是希望试探消费者的接受程度。绿色地产战略的实施,作为企业要解决三个矛盾,一个是成本问题,成本太高,公司经营层就会有很大的压力;第二是社会认可度。当社会环境包括媒体和舆论都不支持,政府也不补贴,那企业的绿色道路就会很艰难;第三则是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如何改变的问题,因为绿色地产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改变。

 

“绿色建筑”的发展溯源

 

毋庸置疑的是,建筑文化的迅速发展源自于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一直以来人们不断创造新的建筑结构和室内设计,对舒适惬意的生活充满着更多的幻想。人们在自己栖居的城市筑建起一幢又一幢生活居所,穿梭在碧瓦朱甍的社区里,心里自豪又骄傲。那些拔地而起的建筑为人们提供了生活上的享受,也承载了人们内心里不断膨胀的欲望。

 

到了1969年,意大利的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保罗•索列里将生态学(Ecology)与建筑学(Architecture)合并起来,创造出新名词——“生态建筑学”(Acrology),指出任何建筑或都市设计如果强烈破坏自然结构都是不明智的,号召将富勒的“More with Less”原则应用到建筑中去,对有限的物质资源进行最充分、最适宜的设计和利用,反对使用高能耗,提倡在建筑中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

 

可以说,索列里提出的“生态建筑”是“绿色建筑”的发展渊源。曾设计过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与诺曼•弗斯特齐名的生态建筑学大师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说过的一句话似乎是最好的解释——“人,应该、必须、也只能绿色地栖居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索列里1970年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以北65英里处占地860英亩的一块沙漠荒地,开始在上面建立自己的生态建筑之城——阿科桑地(Acrosanti)。但在当时被打上了理想和不切实际的烙印,因而被大众冷落甚至遗忘。

 

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加恶劣的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建筑的反思。而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的爆发也促使更多国家将建筑节能提上议事日程,于是索列里的价值开始被人们重新发现。

 

到了物质文明的今天,发展绿色建筑成为全球共识,绿色建筑风潮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这个世界。在1992年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与会者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绿色建筑”的概念。1990年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英国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BREEAM)发布,1995年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又提出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5年后加拿大推出绿色建筑挑战2000标准。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相继于1996年、1999年推出自己的标准,中国内地也在2006年6月1日颁布了首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据了解,酝酿已久的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获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将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不难看出,这也是我国发展循环型经济、建立循环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

 

全世界的经济学家在试图理解或解释“中国经济的奇迹”时,成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事实也让中国苦恼不已。随着国际上关注的目光与日俱增,当前节能减排的形势愈加严峻。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国务院参事、原国家建材局副局长蒋明麟认为中国的建筑能耗较高,并称“目前我国既有的建筑大概有95%都是属于高耗能建筑”,中国的建筑能耗水平跟世界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他建议,建筑节能应作为节能工作的重要方面,进一步落实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建立包括住建部、发改委、工信部、能源局、环保部、金融监管等多个政府部门在内的部际联席会议,要进一步加强绿色建筑技术的研发,包括建筑规划、建筑设计、节能绿色建材、节能高效机电设备、污水处理利用、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等。

 

虽然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遍地开花,可是,由于起步较晚,建筑标准不平衡、区域差异明显、人们的环保理念没有得到普及,使中国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要比发达国家面临更多的障碍和困难。

 

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认为,绝大多数的人并不会为自身长期的福祉设想,他们通常只会为立即的舒适和满足打算。“这是一种具有主宰性的倾向,不仅在资本主义世界是如此,更可说是人性深层的本质。”无论是购房者还是开发企业,大多关注的都是短期利益,这也正是人们向往高端物业,而开发企业将“绿色建筑“作为宣传噱头的症结。北京大学教授陈国强也表示,这是中国绿色地产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社会各界对绿色地产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

 

其次,在“绿色建筑”的生命周期中,离不开政府、开发企业、科研机构、设计机构、建设单位、产品供应商、消费者乃至媒体的参与,而当前中国“绿色建筑”的有机链条还并未成熟。绿色建筑运动推进的主要问题是“五缺乏一依赖”,即缺乏绿色建筑的紧迫意识和知识,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政策和行政监管法律法规,缺乏有效的新技术推广交流示范平台,缺乏完整系统的标准规范体系,尤其是缺少实施细则。在制度执行思路上,当前我国绿色建筑制度的执行手段仍然过分依赖行政强制性推动,没有很好发挥制度监管和引导性作用。

 

建筑是城市的主要载体,既为城乡居民提供生活、工作基本场所,也是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深入发展绿色建筑,关系着全社会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关系着城乡建设模式的转型升级,同样也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加快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激励与约束,多措并举推进,从而促进我国绿色低碳建筑健康发展。

 

我们也相信,随着全社会绿色地产意识的日渐形成,以及绿色产业链的完善和提高,绿色地产离我们正渐行渐近。

  •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