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首先是一种态度

来源: 中国建材网      时间: 2009.03.26  打印本页  分享:
时下,中国节能减排的“绿风”越吹越强劲。中央去年推出了两部建筑节能条例,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出

  时下,中国节能减排的“绿风”越吹越强劲。中央去年推出了两部建筑节能条例,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出现了节能减排、环保的字眼,日前13部委联合主办的2009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为保增长提供科技支持……“绿色”新政正如火如荼地在中国推行。然而,体制层面的推动也好,经济层面的扶持也好,技术层面的提倡也好,“绿色”政策首先需要的是上下一致的认同。

   首先,如果推行者不认同,“绿色”政策就会被卡在第一个关口无法向下推行。钻营者会把节能减排、绿色建筑当成政治正确的时髦字眼儿,将精力放到建设形象工程上,一味追求数据、形式,而不看重实际效果。只要是造房子,无不宣称要达到美国的LEED标准(能源与环境设计标准)、英国的BREEAM标准(建筑研究所环境评估法)、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不怕铺张浪费,只怕表现不达标。贪婪者会在“绿色”的名义下营私舞弊,中饱私囊。刚愎自用者会阳奉阴违,采取上级推一推就动一动、不推就不动的对策。这样,各地的节能活动搞得红红火火,所取得的效果可能并非如此。

   其次,“绿色”政策的执行者如果对政策本身不认同,会将经济利益置于“绿色”效果之上,完成各种环保工程只是为了获得收入,并不关心环保工程的实际效果。目前,就有很多环保工程的建设者为了缩减成本,能省则省。偷工减料有之,购买不达标的产品者有之。为了缩减工期,马虎了事的工程更是数不胜数。结果浪费了大量的物力、人力,但节能效果不尽如人意。比如,很多地方用统一的标准来建造绿色建筑,其实绿色建筑在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在高纬度地区绿色建筑的技术重点在于防寒保温,而在纬度偏低的地区,建造绿色建筑优先考虑的是建筑的朝向和通风问题,并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绿色标准。但很多施工单位用一套方案在不同地区建造绿色建筑。

  最后,如果得不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绿色”政策是无法落地的。举个例子,在江南地区,很多传统民居因地制宜地建造,舒适美观。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传统民居逐渐被钢筋水泥搭建的楼房所替代。这些楼房与江南的自然环境不但不和谐,而且住在里面冬天冷、夏天热,很不舒服。但在当地百姓看来,洋房时髦、体面,比老式房子高级。这还只是在审美层面的,如果涉及经济层面,相信绿色建筑在很多地方都会遭到老百姓的排斥。

  总之,绿色建筑不是政绩,不是流行,也不是任务。国家要的不是各地政府蜂拥而上的表态、大手笔的规划,而是实际效果。所以,“绿色”政策首先需要的是民众发自心底的认同,其次是因地制宜的技术。否则,“绿色”政策终究会成为一阵风,来去无踪。

  •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