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推出碳排放监测管理平台,创新出台企业“碳效码” 浙江湖州探索建设碳中和先行示范城市

来源: iGreen  时间: 2022.01.17  打印本页  分享:
浙江省湖州市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可以储能产业发展、储能研发平台建设和储能装备制造为基础,加快推进用能结构转型,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紧紧围绕储能这个牛鼻子构建碳中和先行

浙江省湖州市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可以储能产业发展、储能研发平台建设和储能装备制造为基础,加快推进用能结构转型,全面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紧紧围绕储能这个牛鼻子构建碳中和先行示范城市、储能产业发展和装备制造业核心城市。建议湖州市可从制度、储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低碳工程和储能装备制造等方面入手构建全国碳中和先行示范城市和储能装备制造核心城市。

首先,在既要成果基础上推动碳中和制度建设。“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减少碳排放,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正在倒逼中国优化能源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湖州市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正在编制碳达峰总体方案,对全市碳排放形势、碳减排潜力进行前期专题研究,谋划部署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推广、碳汇提升、“碳标签”制度、开发湿地碳汇方法学等突破性事项。成立了长三角生态能源碳汇基金,率先推出全省首个碳排放监测管理平台,创新出台了企业“碳效码”。

从现有情况看,湖州市已建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基本制度框架,在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和政府采购政策,设立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资金,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性制度设计。推进电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积极开展绿色低碳电力积分;创新绿色发展推进机制,积极运用“两山银行”等平台载体,探索开展低碳领域生态产品的收储开发机制;创新绿色生产和消费管理机制,建立激励约束到位的制度框架,积极建设碳信用体系,探索构建减碳信用与金融信贷挂钩的激励机制;开展碳吸收测定工作,推动农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固碳减排,增加碳汇;在构建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数智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科学探索。

今后,湖州市在碳中和实施路径的选择上还应增加有效产业,以储能产业发展和储能装备制造为总抓手,实施以用户侧减碳为主导,“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三侧联动加快大规模储能产业发展为核心的系统减碳方案,加快实现碳中和目标。在产业政策、储能产业发展、储能装备制造产业政策引导等方面加大制度创新,力争2026年提前实现碳中和。

其次,以大规模储能产业为抓手推动碳中和先行示范。储能是中国能源结构战略转型和碳中和的关键支撑技术。大力引培储能产业和储能装备制造产业,可助力湖州市加快构建实现碳中和的产业支撑体系。建议以提高新能源对电网的稳定运行水平为目标,以大规模储能产业为核心抓手,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力度,用创新手段保障“双碳”目标提前实现。充分利用现有储能装备制造产业的基础优势,有效延伸湖州市清洁能源和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把湖州建设为清洁能源产业示范城市、“双碳”先行示范城市和新能源装备制造核心城市。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完善促进储能产业和储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以市场化手段鼓励创新,引进有市场竞争力的储能产业和储能装备制造业主体,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储能行业,促进储能领域跨行业的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培育数据中心、虚拟电厂、新能源汽车、共享储能等新型商业模式。

第三,加快推进储能产业技术创新,构建储能产业技术制高点。重点是加快新型储能关键技术研究和系统集成,推广示范新型储能产业。一是加强储能基础技术创新研究。围绕低成本、长寿命、高安全性、高效率的总体目标,开展储能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储能关键材料改性提升、低成本化制备、能效提升和产业化技术,积极开发引领未来发展的下一代前沿技术;二是强化储能系统集成优化技术。将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成果转化、产业集群建设等相结合,推动创新载体建设;三是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储备体系;四是大力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技术支持;五是建设大规模物理储能新样板;六是加快组织编制《湖州市提前实现碳中和行动方案》。

第四,规划建设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中心。实现“双碳”目标对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和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的数量质量提出新要求,可整合市域内现有的产业资源,坚持内培外引,规划建设具有产业吸引力、凝聚力、创新力的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中心。一是改善营商环境,创造发展条件。积极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以一流的政策环境吸引更多优质能源装备制造企业落地,创造鼓励创新、政策制度稳定、准入和竞争公平的市场环境;二是提高研发投入强度。能源装备制造企业要按照国家和省市要求,逐年增加研发经费投入,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实现能源装备制造行业的数字化、智慧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三是做强做优做精主导产品。尽快培育一批能源装备制造行业先进头部企业、“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实现湖州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的集群化、高端化发展。

第五,建设低碳产业园,打造领先的低碳技术策源地和低碳产业集聚区。一是实施低碳人才引育工程,打造低碳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高地;二是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工程。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攻关,围绕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领域的“低碳化”转变,实施绿色技术重点研发项目,培育绿色技术创新龙头企业和创新中心;三是实施产业集聚工程;四是建立低碳产业产品识别体系为低碳产品创造价值,提升低碳产品的创新动能,促进低碳产业和低碳产品市场化发展;五是以低碳产业价值创造为核心引导市场主体树立自主减碳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