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供热技术与应用”专题研讨会召开

来源: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  作者: dxh  时间: 2019.03.26  打印本页  分享:
2019年3月25号下午,第十五届清华大学建筑节能学术周系列活动“核能供热技术与应用”专题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一层会议室召开。

2019年3月25号下午,第十五届清华大学建筑节能学术周系列活动“核能供热技术与应用”专题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一层会议室召开。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江亿院士、付林教授、夏建军副教授,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王乃彦院士、柯国土研究员、中核集团科技委程慧平研究员、中核集团新能源有限公司陈华研究员、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苏罡研究员、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涛研究员、国核电力规划院郭锋高工等26人参与了此研讨会。

 

1.jpg

图:会议现场 

 

核能供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核电厂的余热供热,另一种是采用低温供热核反应堆的形式直接供热。国际上,北欧、俄罗斯等国家均采用核电热电联产方式采暖,其中俄罗斯核电厂热电联产比例达到80%,该项技术在我国长距离供热管网技术均已突破的今天,通过对我国北方在运核电厂通过技术改造后,完全可实现其周边区域的核能安全供热。

池式低温供热堆是我国自主研发且已经过小规模试验的合理可行的燃煤替代清洁能源,环保效益显著,与国内外其他核能供热技术方案比较,具有固有安全性高、系统可靠性好、运行稳定、操作简单等等诸多优势,在经济性上与热电联产具有可比性,并远远优于燃气。

开发核能供热具有重大意义。第一,缓解北方热源紧缺,北方地区30台1000MW级别的核电机组的余热就可以承担未来1/8的城市集中供热负荷;第二,优化热源结构,促进供热热源多元化,大幅降低排放;第三,调和北方地区冬季热电比矛盾。

专家发言

吴元柱研究员介绍了大堆供热和泳池堆的工作开展情况。大堆供热和常规火电联产类似,经济上可行;目前小堆工程由于选址导致负荷不足和使用率低等问题,经济性欠佳。

陈华研究员介绍了泳池堆开发进展、技术方案原理和参数以及面临的两大问题:公众接受和政策支持。

江亿院士提出应该抓准核能供热应用的切入点,找到核能与替代前的供暖方式相比,具有优势的适用区域,而且今后大型核电厂运行模式应该既发电又供热。

本次研讨会议提出以下建议:

1.积极开展既有核电厂的热电改造;

2.对于未来将在北方建造的核电厂需考虑以热电联产方式运行,建议热电比在1~1.5以上;

3.积极在余热资源匮乏的严寒地区推进池式堆示范工程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