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北京市顺义新城第12街区西马坡政策性住房项目

来源: 科技促进中心  时间: 2017.04.27  打印本页  分享:
项目位于北京市顺义新城第12街区,用地性质为居住用地。该项目于2012年开始进行规划设计,于2014年2月获得了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2017年1月获得了二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

  1.前言
  项目位于北京市顺义新城第12街区,用地性质为居住用地。该项目于2012年开始进行规划设计,于2014年2月获得了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2017年1月获得了二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

  2.工程概况
  项目总用地面积176295.52平方米,分为A、B、C、D共四个地块。其中A、B地块用地面积为81421.5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43728.34平方米,包括19栋高层住宅、地下车库及配套用房,地上为15/18层,地下为1/2层,均为回迁住房,高层住宅均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本项目总计投资为47135.48万元,开发建设总周期为30个月,运营时间为1年。
  

图1.实景照片


  3.主要绿色技术和亮点
  3.1节地与室外环境
  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便利用风环境模拟技术,预测建筑物所在区域内的空气流动情况,从而指导建筑布局设计,有效改善室外风环境。室外风环境模拟结果表明:本小区夏季建筑压差利于自然通风,从而可有效利用自然条件通风降温,营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且可节约建筑能耗,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冬季建筑压差能够有效避免冷风渗透,节约建筑能耗,改善室内热环境;并且冬夏季主导风向下该区域风速适宜,满足人员舒适性和有效散发污染物的要求。

  项目在规划设计时合理设置住区出入口位置,小区出入口距离最近公交站点距离小于500米,方便住户出行。住区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包括幼儿园、社区服务、文化娱乐场地、商业服务、邮政储蓄、物业管理、汽车库等,均可以与周边共享,方便居民生活。

  项目绿地率为30%,人均公共绿地为1.58平方米,绿地景观采用乔、灌、草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复层绿化,木本植物种类数达35种,乡土植物数量占植物总量的70%以上,植物多为乡土植物,乔木主要为:侧柏、馒头柳、白蜡、国槐、紫叶李等。灌木主要为: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珍珠梅、金银木、黄栌等。平均每100平米绿地面积上的乔木数量为3.9棵。


  

图2.景观实景照片


  项目室外透水地面包括绿化地和室外地面停车场,室外地面停车场采用镂空面积不小于40%的植草砖铺装,透水地面面积比达到57.94%。

  项目施工过程中,采取多种环保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影响、水污染、光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

  3.2节能与能源利用
  项目建筑朝向基本均为南北向,并且建筑的体型系数、窗墙比均满足节能标准的要求,屋面采用60mm厚挤塑聚苯板保温,外墙采用热70mm厚挤塑聚苯板保温,外窗采用塑钢6mm+9A+6mm中空玻璃窗,达到了65%的节能目标。

  户内采用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与传统的散热器采暖相比,采暖能耗能够降低10-20%,室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无温度死角,更加舒适、健康。此外,室内设置室温调控设施,运行时用户可根据需要对室温进行调控,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热舒适需求,达到充分节能的目的。


  

图3.温控器实景照片

  
  照明光源以单管荧光灯(40W)和节能灯(13W)为主,所有灯具均采用电子式镇流器,住宅楼梯间、前室、走道等公共照明除应急照明外,均采用声光控延时开关,达到了充分节约照明能耗的目的。

  3.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项目在雨水利用方面主要采用通过设置下凹绿地,采用透水铺装加强雨水渗透利用,同时还设置了容积为1200立方米的雨水蓄水池,开发后场地雨水外排量不大于开发前场地雨水的外排量。利用市政中水作为冲厕、绿化灌溉、道路浇洒用水,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可达30.34%,以充分节约水资源。


  3.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项目现浇混凝土全部采用预拌混凝土,砂浆全部采用预拌砂浆,通过合理地采用高强度钢(HRB400级),HRB400级钢筋作为主筋的比例为94.35%,有效节约了建材。

  项目所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包括钢筋、混凝土、砂浆、门窗、砌块、防水卷材等,全部来源于施工现场500km范围以内,减少了运输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降低了环境污染。

  项目所使用的砌块为加气混凝土砌块和轻集料砌块,采用粉煤灰、废石等工业废弃物作为原材料,废弃物原料重量占砌块重量比例为45%以上,使用废弃物为原料的砌块重量占同类砌块总重量的比例为53.09%,有效节约了材料资源。

  项目施工过程中,将可再利用和可循环材料进行了回收利用,包括多余混凝土、钢筋余料、废旧电缆等,废弃物回收率为100%,再利用率为67.13%,节约了建筑材料。


图4.砌块检测报告


  3.5室内环境质量
  项目楼栋外墙和分户墙采用200mm厚钢筋混凝土外墙及加气混凝土砌块外墙,外窗采用塑钢中空(6mm+9A+6mm)玻璃窗,楼板采用地板辐射采暖楼板,户门采用钢制防盗门,经现场检测,楼板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为51dB,分户墙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为47dB,户门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为32dB,外窗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为38dB,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声压级为69dB,达到充分降低室外噪声和邻室噪声的目的,卧室在关窗状态下的噪声为39.4dB(昼间)/29.1dB(夜间),创造出了良好的室内声环境。
  

图5.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声压级检测报告


  住宅朝向基本均为南北向,日照满足规范要求,每套住宅均有1-3个居住空间朝南,外窗面积满足户内自然采光的需求(窗地面积比为14.9%-35.8%)和自然通风的要求(通风开口面积比例为9.4%-23.4%),创造出了良好的室内光环境。

  在各建筑地下一层、地下二层的北侧和南侧设置采光窗井,地下一层空间采光系数不低于0.5%的空间面积比12.9%,改善自然采光效果,节约电能。


图6.地下一层采光系统分布图


  3.6运营管理
  项目具有公共使用功能设备(水箱、水泵 )等均设置在地下车库或地下热力站等公共部位,具有公共使用功能的管道(给水管、采暖水管),均设置在楼梯间公共管井等公共部位,便于日后的维修、改造和更换。

  项目设置了分类垃圾桶,对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并且在小区内普及垃圾分类收集相关知识。通过对小区住户进行的问卷调研,本小区有91.23%以上的住户日常生活中按照垃圾分类要求进行分类和投放垃圾。
  

图7.垃圾分类收集照片


  项目设置了厨余垃圾处理机房,通过微生物高速发酵处理技术对厨余垃圾进行分解处理,将厨余垃圾转变为为无公害的高价值生化腐殖酸及生物有机肥,用于小区内绿化种植。厨余垃圾处理房设有风道或排风、冲洗和排水设施,处理过程无二次污染。
  

图8.厨余垃圾处理


  根据本项目的定位,采用了技术先进、实用、可靠的智能化系统,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停车管理系统、可视对讲系统、门禁管理系统、电子巡查管理系统及综合安防管理系统等。所有产品选型具有开放的接口,便于整个系统的整合,达到资源统一管理的目的。


  

图9.楼视频监控


  4.小结
  本项目通过合理的策划和设计,在成本增量不高的前提下获得了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在后期开发建设过程中,设计过程中采用的绿色建筑理念和技术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并且在施工过程和运营过程中落实了本地建材使用、废弃物利用、垃圾分类收集、厨余垃圾收集处理等绿色建筑理念和技术,对于回迁住房项目实施绿色建筑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