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为什么要进行碳盘查?
浏览:
分享:
专业回答
碳盘查是以政府和企业为单位,计算其在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各环节直接或者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的过程,其实质是组织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一般来说,碳盘查时需要计算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京都议定书》中要求的六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合物、全氟碳化合物和六氟化硫。由于这六种温室气体产生温室效应的强弱各不相同,习惯上人们以二氧化碳作为参照气体,把其他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折算成产生同样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的量,然后进行统计。而由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对企业的碳盘查报告进行审核并出具核查报告或声明的过程即是碳核查。

 

          那么企业为什么要进行碳盘查呢?目前来看,与企业生产活动相关的各个利益相关方,如政府、银行、投资者、供应链上下游品牌商以及终端消费者都对企业碳信息的披露提出了要求,企业需要实施碳盘查,摸清自己的家底,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些要求。

 

          从政府层面上看,中国政府于2009年首次提出降低碳强度的目标——中国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并在2011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要求“十二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17%,构建国家、地方、企业三级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和核算工作体系。国家发改委也在2013年10月制定颁布首批10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并在2014年1月,组织开展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要求2010年温室气体排放达到13,000吨二氧化碳当量,或2010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到5,000吨标准煤的法人企(事)业单位,或视同法人的独立核算单位,报告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可以看出,企业是国家温室气体统计和核算体系的基础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尤其是排放高的企业更有责任和义务按照国家政策的要求对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盘查。可以说,企业做好碳盘查工作,是政府完成“十二五”低碳节能目标的重要抓手。

 

          对于银行和投资者而言,他们也越来越多的意识到了气候变化问题的风险,越来越关注一个企业在应对温室气体管理方面和气候变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并关注这些措施可能带来的财务影响。对于哪些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及减排规划做的比较好的企业,投资者会认为是企业将碳减排纳入其长期战略规划和运行系统的一种“承诺”,从而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更有利于得到银行和投资者的青睐。目前,国内各大银行及中小银行,如工商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都开展了绿色信贷,为那些节能减排、提高能效的项目进行融资。

 

          对于供应链上下游品牌商来说,出于对自身温室气体管理的需求,会要求企业进行碳信息披露。全球有1000多家著名企业将“低碳”作为其供应链的必须,沃尔玛、IBM、宜家等均已要求其供应商测量并报告期温室气体排放量。而这些措施也越来越方便终端消费者了解产品的碳信息,进而影响其消费决定,最终对企业的效益产生影响。

 

          此外, 截止2014年6月19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七个试点省市已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全部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而全国统一的碳市场的各项准备工作也都在进行中。从七个碳交易试点省市来看,由于各地工业类型不完全相同,因而,设定的排放设限行业以及排放门槛也各不相同;但是,电力、钢铁、石化、化工、水泥等高排放行业都被包括在交易体系中。从各交易试点公布的配额分配方式来看,企业的历史排放水平则是其所获得配额的一个重要的基数。而在排放总量设限后,排放权将成为一种稀缺的商品,具有了交易价值,能在排放权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成为了企业的资产。对于试点省市纳入控排的企业,如果没有按时缴清配额,则将面临相应的惩罚,如配额市场均价的3倍予以罚款。因此,做好碳盘查,是企业参与碳交易、合理争取碳配额的基础,也是企业管理碳资产、发掘碳减排空间的基础和关键。

 

          那么是不是企业做好碳盘查就足够了呢?显然不够,因为企业盘查的结果是企业对自身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统计,缺少透明度和公信力。由第三方机构开展碳核查,可以对企业自身碳盘查结果进行验证,有效地保证了碳盘查数据的相关性、完整性、一致性、准确性和透明性。而从目前七个试点省市的实际操作来看,所有的企业碳盘查报告也都需要接受政府指定的第三方机构的核查。对于那些要求供应商披露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上下游品牌商,他们也要求企业披露的结果需要接受第三方的核查。所以,对企业而言,第三方机构开展碳核查是控排企业必做的年度工作;是企业应对国际壁垒、增强绿色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企业提升自身社会责任感和品牌建设的重要手段。

 

          企业进行碳盘查的标准又有哪些呢?从国际上来看,主要有针对组织的碳盘查标准: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制定的温室气体议定书(GHG Protocol),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的ISO14064温室气体核证标准; 以及针对产品的碳盘查标准(碳足迹):英国标准协会(BSI)编制的PAS2050:2008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和ISO制定的ISO14067产品碳足迹。这一系列标准其实也为企业勾画了碳资产管理全程规划:企业首先需要按照GHG Protocol或ISO14064标准对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盘查;并依据盘查的结果结合碳披露项目(CDP)中同行业的相关数据,对企业自身的碳风险进行分析;在企业相关体系完善后,可以要求上下游供应商同样按照ISO14064或GHG protocol标准进行碳披露;在取得所有相关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后,企业即可按照PAS2050或者ISO14067的标准对其生产产品的碳足迹进行评价;结合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结果,企业可有针对性的设定减排计划,也可通过购买经过经认证的减排量如CER,VER,CCER等对企业自身的排放进行抵消,并最终实现企业的零排放,即碳中和(PAS2060)。

 

          由于国内企业对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概念、标准缺乏了解,应对能力相对薄弱,仍处于最初始的阶段。为了解决企业在初始阶段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的困难并规范使用的标准,国家发改委于2013年10月制定颁布首批10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以下简称“行业指南”),覆盖了主要的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电、电网、钢铁生产、化工生产、电解铝生产、镁冶炼、平板玻璃生产、水泥生产、陶瓷生产、民航。其他行业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随后也将发布。相比ISO14064-1和GHG protocol,行业指南对如何选择组织边界进行了明确地界定,即以企业法人为界,相当于只能使用ISO14064-1中的控制权法,且组织边界不能为部门或设施。行业指南对于不同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也给出了较为清晰的说明,简化了ISO14064-1中识别温室气体排放源的要求,如需要识别所有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并对确需排除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外的源,给出合理的解释说明。针对我国很多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因子的基础数据不完善,行业指南给出了很多的缺省值,以方便企业进行选择。同时,行业指南不要求对数据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估。为了应对国家发改委组织开展的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许多省份也已经开发出了省级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系统,要求省内达到要求的企(事)业单位对其自2010年以来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填报。通过该系统实现了企业填报、排放核算、在线管理、数据存储和汇总统计等功能,实现了活动水平、排放因子和排放量的多维数据集管理。通过这个平台,企业只需要输入不同年份的相关数据,就可以直接生成相应年份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

 

          那么,是不是对于企业而言,只需要指定一个负责人,把相关的数据输入进去就万事大吉了呢?当然不是,首先从七个试点省市的配额分配的规则来看,企业的历史排放数据是其获得配额的重要参考,因此,企业需要高度重视这次申报,这些申报的数据将可能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能获得的配额;其次,随着配额的发放,排放权成了稀缺资源,将会具有价值,企业只有合理的规划自身的排放,并在排放权市场上进行合理的操作才能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权价值的保值、增值;再次,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数据涵盖了企业内部多个职能部门,需要企业内部有流畅的通道,才能保证最终数据的真实、有效;最后,系统填报只能按年进行,这不利于企业随时了解对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政府目前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虽然大大降低了企业进行温室气体排放盘查的难度,但相信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盘查工作的逐步开展,相应的要求也会越来越严格。因此,企业有必要现在就在内部建立起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相关的体系,以便更好的控制企业所面临的碳风险。企业可先由管理层召开动员会议,普及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知识,成立推动小组,确定各部门的负责人以及行动计划,并指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相关体系的负责人。在相关人员经过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相关培训后,可参照发改委颁布的行业指南,首先确定需要盘查的组织边界及需要盘查的年份,随后在确定的组织边界内识别相应年份的温室气体排放源,然后针对不同的排放源,选择合适的量化方法学,并按照方法学的要求,选择和收集活动数据,选择和确定排放因子,并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建立起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可结合如何确定组织边界,如何识别排放源,如何确认计算方法,如何收集数据,如何选择排放因子,如何确认数据有效性,如何填报等相关问题,制定出相应的程序文件,如温室气体盘查管理程序、温室气体盘查清单表说明、温室气体管理系统内部核查管理办法等,并确保这些程序文件能随着企业内部调整而随时更新。通过这样的措施及步骤,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在进行碳盘查的时候普遍面临的问题,如相关人员缺乏针对碳盘查的培训,对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不熟悉;针对碳盘查,组织机构不完善,没有内部程序文件,相关责任人没有确定;未能正确识别组织边界和排放源;监测点选择不够合理,测量数据不够准确;排放因子选取不合理;没有定期内部核查制度。

 

          而以上这些恰恰都是第三方进行碳核查时的核查重点:1)受核查方企业边界和排放边界的符合性;2)碳排放源识别的完整性;3)活动水平数据的准确性;4)排放因子选取的正确性;5)数据质量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等内容。

 

          所以,企业只有认真、扎实的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才能正确的实施碳盘查的工作,为后期获得合理的配额以及顺利的通过碳核查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