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报告(2017)蓝皮书发布

来源: 华西都市报  作者: 张想玲  时间: 2018.06.04  打印本页  分享:
5月31日,成都市召开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现场会。会上发布了成都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报告(2017)蓝皮书(简称《蓝皮书》),系统全面反映了成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最新进展。

   

    5月31日,成都市召开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现场会。会上发布了成都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报告(2017)蓝皮书(简称《蓝皮书》),系统全面反映了成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最新进展。

    2017年,成都获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加入“中国达峰先锋城市联盟”,提出“2025年达到碳排放峰值”的目标。

    从世界城市发展经验来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生活宜居品质、塑造城市优美形态、增强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途径。当前成都正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绿色低碳成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宜居环境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成为促进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坚持国际视野增强责任使命更是新时代的要求。

    成都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着力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是主动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实践,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重要内容,与中央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新格局总体目标高度协同。

绿色经济 去年全市新登记绿色经济市场主体增长近六成
    按照《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构建绿色低碳制度、产业、城市、能源、消费、碳汇体系和提升低碳发展基础能力“六体系一能力”。成都印发了《低碳城市建设2017年度计划》和《低碳城市建设区(市)县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明确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及强度作为约束性目标对各区(市)县进行考核,对区(市)县落实低碳城市建设年度计划目标任务情况进行集中考评。

    《蓝皮书》提出,聚焦新经济,瞄准国内绿色经济发展领先城市,成都依托产业功能区及园区,构建“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绿色金融、森林康养”5大产业重点发展区和“绿色建筑、绿色低碳第三方服务、城市静脉”3大产业聚集区,促进成都绿色经济发展全面提速。2017年,全市新登记绿色经济市场主体数量增长59.96%,高出市场主体平均增速16.66个百分点,新增注册资本523.88亿元,居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第2位。以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等为代表的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建立,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节能环保企业达到331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4亿元,规模以上新能源企业6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1亿元。

绿色能源 去年淘汰889台燃煤锅炉 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30万吨
    成都加快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全面开展电能替代行动。加快燃煤锅炉淘汰和清洁能源改造,建设清洁能源生活区,推进“煤改电”“气改电”,确定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区、郫都区、崇州市、彭州市为成都市“以电代煤先行试点”,分类有序推进工商业企业清洁能源改造工作。2017年全市完成889台燃煤锅炉淘汰和清洁能源改造,压减燃煤97.8万吨,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约230万吨,绕城高速内燃煤锅炉全部“清零”,完成432家烧烤店“炭改电”和6600余家火锅店“以电代气”改造。

    此外,加快建设国家低碳城市,尽早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成都正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实施环保发电厂项目,金堂环保发电厂、成都隆丰环保发电厂以及成都邓双、大林、简阳、万兴二期、宝林环保发电厂全面开工建设,将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形成新局面。

绿色生活 骑行减排量居全球第3位 启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
    构建低碳出行,成都积极鼓励支持共享单车等新业态发展,率先以规范性文件形式出台了全国首个《关于鼓励共享单车发展的试行意见》。2017年,全市累计投放共享单车约123万辆,年减排二氧化碳约6.8万吨,骑行减排量居全球12个大城市第3位。成都正创新模式开展绿色回收,运用现代网络科技,开展网上预约,上门回收,同时鼓励居民建立绿色账户,通过绿色账户积累绿色贡献值或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再生产品、公交免乘次数、共享单免骑次数等,居民对绿色发展成果的参与感、共鸣感与获得感将得到提升。

    积极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成功入选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最佳城市十强。2017年全市通过国家绿色建筑标识评价项目114个,星级绿色建筑面积达1257万平方米,涌现了中节能大厦、中航国际广场、等一批优秀绿色建筑。

    成都充分发挥园林绿地、河湖湿地“吸碳”能力,统筹推进低碳城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强化园林绿地增汇,推进“大规模绿化全川”成都行动,启动龙泉山脉、大熊猫栖息地等重点生态植被恢复工程,全面完成环城生态区“两湖、四湿地、六森林”等建设,加快推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天府绿道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制定实施“成都增绿十条”,加快构建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五级城市绿化体系。

   2017年,全市森林蓄积量增至3367万立方米,建成绿道633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3%。推进河湖湿地增汇,积极开展国际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和省级湿地公园申报创建,白鹭湾城市湿地公园获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加快建设。推进“宜居水岸”工程建设,浣花溪青华路样板段以及西郊河实业街样板段建成开放。2017年全市湿地保有量达2.86万公顷。

绿色空间 从“产—城—人”到“人—城—产” 构建“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生态大格局
    随着成都“全面落实年”的深入推动,一系列空间“规划图”加快变为“实物量”,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绿色空间格局将逐步显现。《蓝皮书》提出,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建设,成都推动产业发展模式

   从“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产业空间布局将更加集约高效。全面加强重要街区、重要节点、重要建筑等城市设计,城市特色、建筑风格、天际轮廓将得到美化,“花园式特色街区”将逐步呈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城乡人居环境治理,推进幸福美丽乡村建设,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的生活空间格局将更加舒适宜人。构建成都“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的生态大格局,龙门山与龙泉山重要生态屏障与城市绿心得到保障,岷江与沱江水系网络得到延续,环城生态区、二绕生态区与都彭生态区、崇温生态区、天府生态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得到有效保护,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生态空间将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