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 | 绿色建筑竣工和在建项目已超8000万平方米

来源: 北方网  时间: 2018.02.01  打印本页  分享:
舒适宜居、景色优美的生活环境是每个人都向往的,近年来,慢慢出现在我们身边的绿色建筑正在将这一理想变为现实。


中新天津生态城公屋展示中心光导筒照明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新建业务用房

  舒适宜居、景色优美的生活环境是每个人都向往的,近年来,慢慢出现在我们身边的绿色建筑正在将这一理想变为现实。

  在天津,不少公共建筑和住宅都已经被打上了“绿色”的标签。截至去年年底,本市绿色建筑竣工和在建项目已超过8000万平方米,300多个项目获得国家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29个项目获得国家绿色建筑创新奖。

  绿色建筑

  ■ 减少能源使用30%至40%

  ■ 减少水资源使用40%

  ■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

  ■ 减少废物排放70%

  ■ 减少运营成本8%至10%

  数据来源:市建委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新建业务用房内景

  绿色建筑

  在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绿色建筑被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可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

  走进身边的绿色建筑

  在人们的印象中,钢筋混凝土组成的建筑都是硬邦邦的,那么,它与象征着自然的“绿色”又是如何结合起来的呢?矗立在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内的新建业务用房及附属综合楼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这栋3万余平方米的建筑中包含了近30项绿色建筑技术,节能率超过50%,获得了国标绿建最高星级──三星级设计标识,并入选住建部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天津市科委“美丽天津”科技示范工程。

  从这座大楼的外观上看,似乎说不出太多的特殊之处,在天津市建筑设计院绿色建筑事业部部长李旭东的介绍下,记者了解到了其中蕴含的许多精巧设计。

  在普通建筑中,我们经常能感到有些地方阳光充足,有些地方比较阴冷,为了解决不同位置采光隔热情况相差较大的问题,这栋建筑的东、西、南、北各个立面采用了不同的窗墙面积比和传热系数,同时,使用窄高形状的窗户提高自然采光效率。“为了避免西晒让人感到不舒服,我们还做了活动的外遮阳,能够根据室外的照度和室内的采光情况自动调节。”李旭东说。

  绿色建筑自然也少不了植物的搭配,记者注意到,这里的室内绿植并不是简单的摆放,而是与建筑融为一体,让植物“长”在了墙上。据介绍,这种绿植墙在起到美观效果的同时,还能调节室内温湿度和空气质量。

  自然通风、可再生能源供冷供热、绿色照明、光伏发电、水资源综合利用……这些智能化设备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而它们之间的协调一致、高效运行离不开建筑的“大脑”──绿色智慧集成平台。“这个平台具备实时监测、集中控制、能源管理、报警管理等功能。”李旭东说,例如智能窗帘控制模块,只要通过自动或手动方式选择,就能一键调整场景模式,实现室内光照控制、空调控制,最大程度利用自然光线,减少建筑能耗。借助这一平台,只需要较少的运维人员就能够管理整栋建筑,降低了管理难度和维护成本。

  除此之外,房地产业也在加快绿色转型的脚步,越来越多的普通住宅逐步采用了绿色建筑的技术。梅江川水园居住区在去年获得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节能环保的理念体现在许多细节中:住宅应用了断热铝合金节能门窗、直流变频户式中央空调系统、户式新风与空气净化系统、户式太阳能热水系统、低温热辐射地板采暖系统等成套技术。同时注重节约资源和优化环境,收集利用雨水,采用节水的微喷灌技术,全面提升了居住区的节能环保低碳性能。

  在总结单体绿色建筑实施经验基础上,本市近年来还大力推动区域绿色建筑项目实施,从建筑、能源、交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创建绿色生态城区。几年来,先后实施了中新天津生态城、东丽湖、于家堡金融商务区、塘沽南部生态新城、新梅江居住区、团泊新城、武清商务区等一批绿色生态城区项目,使绿色建筑集中连片发展。


解放南路文体中心内景

  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们以自己的理解试着把绿色建筑归纳概括为节约、环保、共生三个关键词。”李旭东介绍,节约即包括人们通常提到的节能、节水、节材,也包括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在经济上的节约;环保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共生包括建筑与人的和谐,也包括建筑与自然的和谐,而终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2006年推行绿色建筑项目示范至今,我市在绿色建筑标准、法规体系、能力建设等方面走在了全国领先的位置,2015年修订完成的《天津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作出了详细的规定,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

  绿色建筑不等于高科技

  有别于一般人的理解,绿色建筑并不仅仅是指那些有着新能源发电、智能控制这些“高大上”设施的建筑,在李旭东看来,绿色建筑不是具体的技术,而是一种理念。

  “绿色建筑不等于高科技建筑,而是提倡采用简单可行的技术,因地制宜。”李旭东介绍,比如,为了节约室内照明和供冷、供热用能,并不一定要为其设计复杂的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通过之前提到的改变窗墙面积比和开窗形式,也有助于减少建筑物的耗能,后者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更容易操作实施。

  反过来讲,并不是所有高科技的建筑都是绿色建筑,如果建筑物一味追求自动化、智能化,导致电量等能源消耗大增,那么就违背了绿色建筑的理念。


中新天津生态城公屋展示中心光伏发电板

  绿色建筑不等于高成本

  还有一些人会产生疑问: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会不会使建设投资有所增加?

  “虽然绿色建筑相比一般建筑更环保、更舒适,但其造价不应该是高昂的,否则就背离了节约的原则。”李旭东表示,这里面涉及成本增量的概念,对国内绿色建筑平均增量成本的统计显示,即使达到国内最高的三星级标准,其投资成本的增加也不超过10%。而这样的增量成本与绿色建筑所获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相比可谓微乎其微。

  事实上,随着技术的日益提升,成本增加率还会不断降低。李旭东说,绿色建筑增加的是初期的投资,换来了后期的节约,因此我们不仅应考虑投资成本,还要计算建筑物使用维护和运行的费用,从全生命周期来看,绿色建筑肯定是节约的。

  推广绿色建筑

  如何持续发力

  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国内第一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此后又相继出台了相应的细则和管理办法,逐步完善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然而,要进一步推广绿色建筑,还需要在几方面持续发力。

  扩大绿色建筑规模

  近年来,新建绿色建筑每年都在不断增加,全国省会以上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开始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浙江、山东、深圳等地开始在城镇新建建筑中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广绿色建筑面积超过10亿平方米。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累计有4071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筑面积超过4.7亿平方米。然而,与目前50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存量相比,绿色建筑的占比显然还少得可怜,并且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为此,政策层面正在加大推广力度,根据2017年住建部发布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比重超过50%,绿色建材应用比重超过40%。天津也在2015年出台规定,自2015年5月1日起,全市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提升实际运行效果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为自愿申报,分为设计标识和运行标识两类,相比于在设计图上的大花心思,取得运行标识的项目少之又少。李旭东介绍,设计标识是完成施工图设计并通过施工图审查就可以参评,而运行标识是建筑实际投用一年之后才能申报。“可以说,只有获得了运行标识才是真正完成了绿色建筑。目前取得运行标识的建筑占到设计标识的5%到10%的比例。”

  究其原因,除了绿色建筑多为近几年的新建项目之外,运行标识少也和我国的评价体系有关。李旭东表示,不同于美国的LEED绿色建筑认证是运行后评估,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是分为两步走,设计一个证,运行一个证,有很多开发商拿到设计标识后,就不再申请运行标识了。

  “这里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施工中有更改,没有按照原设计实施;二是运行中没有人管理,达不到预期效果。”李旭东说,“一年以后可能这个开发商或物业公司就走了,那么由谁申报?谁受益?这个体系还不是特别清晰。”

  李旭东表示,目前,我市已开始实施相关政策,在竣工时增加绿色建筑的专项验收,以保障绿色建筑的设计落到实处。

  老建筑改造“变身”

  目前,我国大量的建筑存在高耗能、不环保的情况。据统计,城镇既有建筑中有约60%的不节能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低,居住舒适度较差。

  李旭东认为,我国城镇化正在逐渐告别增量式发展,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在各个时代留下来的建筑中,有些不但不是绿色建筑,甚至连节能建筑都算不上,成为我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不可忽视的负担和难题。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不能指望把所有的建筑全部推倒重来,因此既有建筑改造就成了重要的发展趋势。“改造这部分建筑,使它适宜人居住,减少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我认为是一个大趋势。”李旭东举例说,可以通过更换建筑围护墙体的保温系统、安装节能门窗、替换高能耗设备等方式,将一些有条件的老建筑升级改造。

  随着建筑节能标准的不断提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也成为了我市的一项持续性工作,连续多年被列入20项民心工程的任务当中,5年来已累计完成居住建筑节能改造4000余万平方米,其中包括200余万大板楼改造,改善了市民的居住条件。除此之外,本市还为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设置了奖励基金,以提升公共建筑能效水平。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在建设绿色建筑的同时,培育绿色产业,拉动绿色经济发展也至关重要。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一方面,我市已建设“绿建吉地”产业园区,并壮大培育了一批绿色建筑服务企业,促进绿色建筑检测、咨询、合同能源管理等服务企业蓬勃发展,新成立企业近20余家,70余家企业增加或转型开展绿色建筑服务业务,为绿色建筑市场注入了活力。

  此外,要在钢筋水泥中增添“绿色”,不能仅仅依靠建筑本身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转变人的生活方式,人们的日常行为也是影响建筑能耗数据的关键因素。拧紧水龙头、有意识地调低显示器亮度、随手关灯……有了你我的参与,绿色建筑才会更加具有生命力,更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降低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