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社区评价标准》简介

来源: 健康建筑联盟  时间: 2020.05.28  打印本页  分享:
2020年3月21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单位联合编制的《健康社区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发布,编号为T CECS 650-2020 T CSUS 01-2020。《标准》是健康建筑从单体到区域的首部标准,一经发布,就引起行业同仁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对《标准》的编制背景、主要内容、定位及工作开展进行简要介绍,供行业同仁交流学习。

《健康社区评价标准》T/CECS 650-2020, T/CSUS 01-2020

2020年3月21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单位联合编制的《健康社区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发布,编号为T/CECS 650-2020  T/CSUS 01-2020。《标准》是健康建筑从单体到区域的首部标准,一经发布,就引起行业同仁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对《标准》的编制背景、主要内容、定位及工作开展进行简要介绍,供行业同仁交流学习。

NO.1编制背景

社区是一切复杂的社会关系全部体系之总称,作为人民群众生活工作的基本单元,是落实“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和路径。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印发并实施,强调“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村镇、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建设,提高社会参与度”,将生活行为方式、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医疗卫生服务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2017年,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2018年,《全国爱卫会印发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18版)》印发并实施,凸显“大健康”理念,并提出健康社区覆盖率的指标。2019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指出“制定健康社区、健康单位(企业)、健康学校等健康细胞工程建设规范和评价指标”,并制定了到203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30%,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城乡居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2.2%等系列中长期健康指标。这一系列文件的印发,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维护人民健康的坚定决心和战略布局,同时也为健康社区的发展与建设指明了方向。

主要内容
Main Content

《标准》沿用健康系列标准的“六大健康要素”——空气、水、舒适、健身、人文、服务,作为核心指标。各类指标均包含控制项和评分项,如图1所示评分项下设19个二级指标。

当社区满足①社区应具有修建性详细规划;②社区内获得方案批复的建筑面积不应低于30%;③社区应制定设计评价后至少三年的实施方案,三方面的条件时可以申请设计评价。当社区满足①社区内主要道路、管线、绿地等基础设施应建成并投入使用;②社区内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应建成并投入使用;③社区内竣工并投入使用的建筑面积比例不应低于30%;④社区内应具备运管数据的监测系统,四方面条件时可以申请运营评价。

如图2所示,当社区满足《标准》所有控制项要求,评分项总得分分别达到40分、50分、60分、80分时,健康社区等级分别为铜级、银级、金级、铂金级。

“六大健康要素”中“空气”主要内容包括——污染源(垃圾收集与转运、餐饮排放控制、控烟与禁售等);浓度限值(室外及公共服务设施室内的PM2.5、PM10浓度限值等);监控(室外大气主要污染物及AQI指数监测与公示、公共服务设施内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并与净化系统联动控制);绿化(通过设置绿化隔离带、提高绿化率、提升乔灌木比例等增强植物的污染物净化与隔离作用)。

“六大健康要素”中“水”主要内容包括——水质(泳池水、直饮水、旱喷泉、饮用水等各类水体总硬度、菌落总数、浊度等参数控制);水安全(雨水防涝、景观水体人身安全保护、水体自净);水环境(雨污组织排放及监测、雨水基础设施)。

“六大健康要素”中“舒适”主要内容包括——噪声控制与声景(室内外功能空间噪声级控制、噪声源排放控制、回响控制、声掩蔽技术、声景技术、吸声降噪技术等);光环境与视野(玻璃光热性能、光污染控制、生理等效照度设计、智能照明系统设计与管理、生理等效照度设计等);热舒适与微气候(热岛效应控制、景观微气候设计、通风廊道设计、极端天气应急预案等)。

“六大健康要素”中“健身”主要内容包括——体育场馆(不同规模社区大、中、小型体育场馆配比设计);健身空间与设施(室内外健身空间功能、数量、面积等配比设计);游乐场地(儿童游乐场地、老年人活动场地、全龄人群活动场地等配比设计)。

“六大健康要素”中“人文”主要内容包括——交流(全龄友好型交流场地设计,人性化公共服务设施,文体、商业及社区综合服务体等);心理(特色文化设计、人文景观设计、心理空间及相关机构设置);适老适幼(交通安全提醒设计、连续步行系统设计,标识引导、母婴空间设置、公共卫生间配比、便捷的洗手设施等)。

“六大健康要素”中“服务”主要内容包括——管理(质量与环境管理体系、宠物管理、卫生管理、心理服务、志愿者服务等);食品(食品供应便捷、食品安全把控、膳食指南服务、酒精限制等);活动(联谊、文艺表演、亲子活动等筹办,信息公示,健康与应急知识宣传等)。

“提高与创新”对社区设计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技术及产品选用、运营管理方式等方面都有可能使社区健康性能得以提高。为建设更高性能的健康社区,鼓励在健康社区的各个环节中采用高标准或创新的健康技术、产品和运营管理方式。鼓励在健康社区中扩大健康建筑的比例,若申请健康社区的项目中健康建筑比例达到100%,将直接获得6分的加分。

3 《标准》定位

《标准》响应“健康中国”战略,支持“健康城市”建设,助力预防关口前移,建立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防线。从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平疫结合(长效健康和应急预防)与慢急兼顾(慢性病和急性传染病)。以可靠的数据测量、可实施的评价手段,提升社区健康基础,营造更适宜的健康环境,提供更完善的健康服务,保障和促进人们生理、心理和社会全方面的健康。

从健康保障角度来讲,健康社区相较传统社区实现了功能重构、单元重构和设施重构,是社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健康社区运动以世界卫生组织(WHO)20世纪80年代的渥太华宪章发表为重要标志,首先在西方世界兴起,而后逐步传入其他国家的一项民主和公民运动。健康社区以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为出发点,重新构建社区的规划、建设与运管,采取政策的、环境的、服务的和资源的综合措施,不仅能够提高社区所有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全面健康水平,也能够提高相关组织和社区整体的健康水平。健康社区的建立,需要规划、医学、卫生、建筑、心理、健身、环境、毒理、管理等多学科充分集成才能实现。

在实施层面来讲,健康社区是落实健康目标的技术分解。健康社区理念的落地、措施的选择、性能的维护等均必不可少健康社区标准的指导、规范和监督。因此,为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贯彻健康中国战略部署,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健康社区健康性能的提升,指导健康社区规划建设,规范健康社区评价,监督健康社区管理,而制定《健康社区评价标准》。

《标准》在社区大空间范畴内,同《健康建筑标准》相辅相成,分别着眼社区尺度和建筑尺度的健康要素。《标准》围绕现代健康观所强调的多维健康的理念,不仅关注个体,也关注各种相关组织和社区整体的健康。健康社区注重结果也强调过程,即健康社区不仅指达到了某个健康水平,也要求社区管理者秉持促进和保护居民健康的根本理念,并不断采取和实施着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和保护人们的健康。

工作开展

Healthy Community LABEL

《标准》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作为重要标准宣贯、理念推广以及项目普及的推进单位,现已启动首批“健康社区标识”项目报名,详情请联系绿色建筑研究中心(010-58933142-818)咨询,或关注“健康建筑”微信公众号获取相关信息。